一周后,埃及,亚历山大港。
Evrima号停靠在现代化的口岸旁边,船员来来往往为游艇补充物资。
“下次再见,朋友们,一路顺风,我会想念你们的。”
“再见,夏绿蒂小姐。”
“再见。。。
明岛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海风裹着暖意,卷过礁石与沙滩,吹动那棵老樱花树的枝桠。花瓣如雪纷飞,在空中划出缓慢弧线,像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托举着,迟迟不肯落地。
楚子航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膝上盖着一条旧毛毯,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夏弥留下的最后一本手札,封面写着《地脉节律笔记》,字迹清秀中带着几分俏皮,右下角还画了一只歪头的小狐狸。
他翻到某一页,停住了。
“三月十七日,晴。今天测到了一次异常的地壳微震,频率0。7赫兹,持续11秒。不是构造运动,也不是火山活动……更像是心跳。我对着地听仪说了声‘早安’,结果下一秒,信号峰值突然翻倍。你说奇怪不奇怪?也许她真的能听见。”
楚子航的手指轻轻抚过这行字,嘴角微微扬起。他知道“她”是谁。那时的夏弥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人类,她的意识正逐步向地核沉降,像一粒种子钻入土壤深处,准备生根发芽。
窗外,海面忽然泛起一圈圈金色涟漪,如同回应般荡开。这景象早已成为常态,却从未让他感到麻木。每一次波动,都像是大地在呼吸,而那呼吸里藏着一个名字。
他合上笔记本,缓缓站起身,拄着拐杖走向屋后的小菜园。那里种着十八种菌类??从云南松茸到北欧羊肚菌,从深山灵芝到极地雪耳。每一种都是夏弥曾经在信里提过的:“要是以后还能吃火锅,我想把全世界的菌子都涮一遍。”
如今,他已经尝过了十三种。
今天的任务是采摘新长出的竹荪。洁白如纱的菌裙在晨光中轻轻摇曳,宛如幽灵舞者。他弯腰时动作迟缓,膝盖发出轻微的咔响,但眼神依旧专注。摘下三朵后,他小心翼翼放进竹篮,转身回屋。
厨房里,灶火正旺。铜锅咕嘟作响,菌汤翻滚,香气弥漫整个小屋。他将新鲜竹荪放入锅中,又加了一勺特制藤椒油??那是去年楚慎托人从川西带来的,说是“按你当年给的配方调的”。
楚慎是他侄子,现任地脉研究院南方分部的主任。年轻人干劲十足,总想请他回去指导工作,甚至提议重启“回声计划”的民用版本,让普通人也能与地球意识建立低频连接。
但他拒绝了。
“有些话,只能一个人说给大地听。”他曾这样回答,“多了,就不是爱了,是打扰。”
吃完早餐,他照例打开收音机。国家气象台播报:北极冰盖稳定性指数连续六个月维持在安全阈值以上,南极洲地下热流分布趋于均衡,全球地震活跃带整体趋缓。“专家称,这一现象可能与三十年前发生的‘第二次地脉安抚事件’存在长期关联。”
他笑了笑,关掉广播,拿起风衣出门。
每天上午十点,他会去海边的观测站查看最新数据。虽然早已卸任院长职务,但研究员们仍保留了他的专属终端,屏幕上永远显示着一条不断延伸的时间轴??那是夏弥最后接入时留下的共振曲线,至今未断。
“楚老!”年轻的技术员小林迎上来,“您来得正好!刚才B3节点捕捉到一段奇特信号,像是……有人在唱歌。”
“唱歌?”他皱眉。
“嗯,很轻,像是童谣,但频率嵌套在地磁波段里。我们试着解码了一下。”小林递过平板。
屏幕上跳出一行歌词:
>“山不动,地震停,
>风不吼,海也宁。
>谁把春天种进地心?
>是那位叫夏弥的精灵。”
楚子航怔住。
这是孩子们传唱的童谣,十年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现在,它竟然以地脉谐波的形式重现?
“播放原始音频。”他低声说。
小林点头,按下播放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