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两台水车,再也不用愁浇地了!大家都能排上号了!”
闻言,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心里的称赞还未来得及口,那边又有人叫:
“快看!快看!安磨啦!”
除了浇地的人家,众人又呼呼啦啦的往河边跑。
纵然是浇地的人,也忍不住伸头探望。
末了,对儿子说道:“你在这里看着,我去瞅瞅!”
儿子在后面交代自己的兄弟:
“水车灌溉方便,用不了多少人。你在这看着,我也去瞅瞅。”
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
最后,剩了个十来岁的孙子,站在地头儿,望着父亲和叔伯欢脱的背影,挥手大叫:
“爹!爹!你们记得快点回来!看完了,换我也去看看!”
筒车旁边,村里的儿郎们合力把石磨和转轮、连轴等安装好。
“能用吗?能用吗?”
众人都伸长了脖子观看。
只见筒车滚动间带动竖轮。竖轮带卧轮。
当卧轮开始转动的时候,上方的石磨也“咕噜噜”跟着转了起来!
“哎,真的行啊!转了!转了!”
“不用人推,也不用牲口拉,磨盘自己就转了!”
“哎呀,这是咋想到的?太妙了!给我一百个脑子,我也想不到还有这样巧妙的布置!”
“那是!张夫子哪是常人能比的?”
“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
可惜我家孩子此次没赶上张夫子收学生!
也不知道她下次什么时候收学生?”
旁边的妇人接口道:
“我也想知道!
现在想想,还是顾八爷聪明,怎么着都要让娃娃跟着张夫子读书。
只要能学到张夫子一星半点的本事,还用愁没出息吗?”
众人纷纷点头。
送孩子去学堂的人家心中暗暗庆幸。
没有送和没来得及送孩子上学的人,无不扼腕悔恨。
沈河乐呵道:“我们虽不是张夫子正经的学生,但听公开课,也算是半个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