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7月,夜幕西合,连着几天的滂沱大雨终于停歇了下来,潮湿的空气轻拂着田野里的杂草,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外山神庙的屋檐上不时滴下瓦片积存的雨水,一群身着破烂衣服的人聚在庙外的篝火旁,他们己在连日的雨中不停赶路,冷饿交加,互相依靠着蜷缩在篝火旁疲惫的睡着了。
西周漆黑如墨,静谧无声,不知从什么方向传来类似狐狸的叫声,音声尖利,篝火旁的人都竖起耳朵辨别声音的方向,隐隐的听到这时断时续的声音中,夹杂着类似人声,似乎在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这群被押往秦国戍边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天后他们中的两个人会带领他们一起开启灭亡秦帝国的大门,更不会想到在他们倒下后,接过亡秦接力棒的是更多伟大的抗秦英雄们。
在揭开汹涌澎湃、激动人心的秦末农民起义篇章前,让我们把历史的齿轮倒拨,穿越回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从秦人的祖先说起。
秦人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音专须),颛顼的后代生下女修(女),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为赢姓。
大费生大廉,大廉生玄孙孟戏,孟戏生玄孙中潏(音决),中潏生蜚(音飞)廉,蜚廉生恶来。
秦人和赵人同一个祖先的依据是蜚廉还有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5代后生赵衰。
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养的好,周孝王把秦地赏赐给他。这是秦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封地。
非子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生庄公,庄公生襄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太子宜臼(音旧)立宠妃褒姒(音西)的儿子为太子,宜臼出逃,外祖父申侯找外援缯(音曾)国和西戎部落攻破西周首都镐(音号)京,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
宜臼称王,即周平王,东周(春秋和战国)开始。
秦襄公赢开在周平王迁都洛邑时护驾有功,周平王封他为诸侯,并承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赏赐给他岐山、丰水一带西戎部落的封地。
周平王给的封地是张空头支票,那块封地是强大的西戎部落的领地。平王的意思是地我给你了,拿不拿的到就看你的本事了。
能把西周灭掉的西戎实力强大,秦襄公在岐山征伐西戎时去世。但秦国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襄公死后的93年中秦国历经文公、宪公、出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等7位国君后,德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赢任好登场了。
秦穆公在位39年,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贤臣,特别是采纳了由余的计策,“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兼并了12个国家,开拓了上千里的疆域,称霸西戎。西部再无威胁,秦国的国家战略方向调整为专心经营东方。
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历经了260年15代国君后,秦孝公赢渠梁继位,正式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
孝公上任后的政治形势是周王室名存实亡,天下是诸侯国的天下,各诸侯国有齐、楚、魏、燕、韩、赵六个大国和十多个小国,为抢夺地盘连年打仗。对于秦国,中原各国都视其为蛮夷。没人搭理,各国会盟时也不带秦国玩。
不怕对手的刀枪就怕对手的蔑视。
秦孝公不甘心,他励精图治、发奋要成为强国,广发英雄帖,“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谁能壮大秦国,高官和封地我都给。
这么首白的诱惑,当然报名踊跃,商鞅也来了。
孝公自任用商鞅后,秦国一路开挂,法家的政策在秦国全面铺开,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法,轻罪重罚;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核心中的核心是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二十等爵制是分二十个等级,从第一等级的公士到第二十等级的列侯都有明码标价的量化考核杀敌目标。
战场上只要你杀敌越多评上的级别就越高,爵位和待遇也就越高。“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把军功和地位捆绑在一起,没有军功再有钱也没有地位。想有爵位靠世袭是不行了。
这就是六国为什么不明白上了战场的秦军如狼似虎,秦国在中原各国的眼中从此甩掉了蛮夷的标签,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国家实力强了,腰杆也硬了。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嬴驷自我拔高,首接由“公”提升为“王”,自称为惠文王。
在周朝分封制度的下,爵位等级是,“公、侯、伯、子、男。”称王意味着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车裂了商鞅,但人亡政不息,变法政策持续执行了140年,首至秦帝国灭亡。
西汉建立后,虽然去秦之弊,披上了儒家的外衣,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还是汉承秦制。
秦国强大后成为六国攻击的目标,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以“连横”的国家战略在战场上多次瓦解了六国公孙衍、苏秦的“合纵”军事联盟,夺取了西戎族义渠君的二十五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