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江山英雄出
在陈胜遇雨误期大泽乡起义的头一年,沛县的刘季也遭遇了类似的人生困境。
刘季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亭长,什么时间改名成刘邦的,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推测应是当皇帝时。
秦国基层管理结构的设置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乡上有县,县上有郡。
亭长是秦朝设立县城下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职务,主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接待过往官员、传递政府公文、信件等任务,是公务员级别较低的编制。
公元前210年,刘邦按照上级要求,押送一批人去骊山服劳役,半路上不断有人逃跑。到丰西泽(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西)这个地方,看着跑的剩下不多的人,刘邦盘算着照这样走不到骊山人也跑完了,干脆把剩下的人全放了,自己带着十几个人在沛县附近的芒、砀山上逃亡。
刘邦当时己经47岁,这一年比刘邦大3岁的始皇嬴政在沙丘病逝。两人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战国时期度过的,不同的是嬴政是皇家贵族,刘邦是底层平民。
中国古代社会的名字由姓、氏、名、字组成。姓是母系氏族时期代表部落的共同符号,氏是在部落扩大后出现不同的分支时加以区分。到汉代以后姓和氏合并不再区分。名是幼年时长辈取的平辈和晚辈不能首呼别人的名。字是成年后取的,平辈和晚辈可以首呼其字。
一般家庭给孩子取名都会有名有字,像陈胜,名胜字涉,项羽,名羽字籍。
只有贫穷没有社会地位的家庭给孩子们才随便起名,狗剩、铁蛋之类的好养活的名,甚至连字也没有。
刘邦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不仅他没有字,他的兄弟和父母也都没有。父亲叫刘太公,就是刘老头的意思;母亲叫刘媪,就是刘婆婆的意思。两个哥哥叫刘伯、刘仲(中国古代表示兄弟长幼顺序称伯、仲、季),一个弟弟刘交。都是有名无字。
刘邦的家庭没有给他提供读书的机会,他也没有读书的爱好,年轻时崇拜战国西君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是信陵君的铁粉,曾追随信陵君门客张耳学习,张耳就是前文说过的不建议陈胜称王的那个江湖高人。青年的刘邦游历回到家乡泗水后当上了亭长。
刘邦像他的偶像信陵君一样,为人大度,仗义好施,不喜欢农耕生活,好酒及色。
好喝酒的人大概率不缺朋友。
刘邦先后在县里结交了县办公室主任萧何、公安局长兼县监狱狱长曹参、杀猪的商贩樊哙、给领导开车的司机夏侯婴、红白喜事吹唢呐的周勃以及灌婴、夏侯婴、周苛、周昌等人,这些人最后都封王拜相,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
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才有一个县城的精英就足够了,草莽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的功臣班底就是很好的案例,为什么呢?是因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在。能人有的是,机会也不见得有。
喜好女人刘邦从不掩饰,在没和嫡妻吕稚结婚前,就和村里的寡妇曹氏混在一起,生了长子刘肥。
刘邦在芒砀山逃亡的第二年大泽乡就爆发了起义,中原地区各郡县百姓纷纷杀死本地官员以响应陈胜起义军,燎原烽火也吹到了沛县。县令是个胆小怕死之徒,找来萧何、曹参商量,两人建议召回在外落草的刘邦,县令安排樊哙去找刘邦。
樊哙走后县令就后悔了,觉得萧何和曹参两人给他的建议有风险,站在城上远远的看到樊哙和刘邦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呼拉拉的涌向县城方向,就急忙命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萧何和曹参得知消息连夜翻出城墙逃出县城和刘邦会合。
稳定社会的结构应该是橄榄球形。两头小,中间大,上层和底层的人数少,中间的中产阶级人数多,因为中产阶级有家有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最不易造反的。
县令算是秦朝中产阶层的一员,他的思想反复就是有这样的顾虑。人在社会上一旦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后,面对出现的社会革命,第一反应是保卫能让他得到利益的旧秩序,而不是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革命,舍弃现有富足的生活。
刘邦一穷二白,无所牵挂,在成功说服了城内百姓杀死县令后,在欢呼声里沛县百姓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并推举他为县令,称刘邦为“沛公”,这时距陈胜起义仅过去了两个月。
刘邦在沛县招兵买马,组成了三千多人队伍,开始了他八年的创业生涯。
在第二年投奔项梁的麾下前,刘邦带着几千人的队伍只是攻占了沛县周边百十公里的地方,在此期间还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背叛。
在攻占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后,沛公让雍齿负责守卫,雍齿是沛县的世族豪强,对底层混混出身的刘邦很是看不起,在陈胜麾下魏国的军队到来时就趁机投降了,刘邦对他信任老乡的背刺行为极其愤怒,带兵攻打丰县,攻了几次打不下来,于是去找秦嘉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