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全息时钟显示凌晨三点,俞天团队的操作台上仍亮着工作灯。张娜将最后一块反物质容器的侧板固定在检测台上,激光雕刻机的探头正沿着边缘移动,在青铜表面刻出一串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编号——“Q-07-13-002”,其中“Q”代表秦代工艺标准,“07”是材料批次,“13”对应锻造环节,“002”则是她的工匠编号。
“编号系统全部调试完毕。”张娜调出溯源数据库,屏幕上显示着每个编号对应的工艺参数,“从青铜锭的开采时间、熔炼温度,到锻打时的压力值,都能通过编号实时调取。”她点击“002”编号,虚拟屏立刻弹出她的身份信息和操作记录,精确到秒。
俞天正在完善编号规则手册,机械义眼扫描着秦代兵器上的“物勒工名”刻痕——那些在剑脊、戈援上的铭文,记录着铸造者、监造者和工坊名称。他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现代编码逻辑,在手册上补充:“增加容错字段,当零件出现误差时,编号末尾自动生成修正码,关联补救措施。”
林夏的全息影像悬浮在数据中心,她的虚拟屏上并列显示着秦代溯源体系与现代工业标准:“‘物勒工名’制度的追溯链条完整度达100%,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明确。相比之下,马库斯团队的区块链系统存在数据孤岛,原材料供应商的信息尚未完全接入。”她调出对比图表,俞天团队的编号溯源在关键节点覆盖率上领先15个百分点。
王浩扛着一箱青铜零件走进来,每个零件的内壁都刻着细小的编号。“第三批锻件完成编号,”他将零件放在检测仪器上,“刚才抽样验证,通过编号能准确回查到熔炼时的稀土元素配比,误差小于0。01%。”仪器屏幕上,零件的金属成分光谱图与数据库记录完全重合。
隔壁车间传来服务器的嗡鸣。马库斯站在区块链系统的终端前,沃克正在输入新的算法:“数据存储量己扩展到2。4TB,比之前增加20%,能实时记录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参数。”他展示着系统界面,每个零件都对应一个唯一的哈希值,点击即可查看生产全流程的数据链。
“接入基地的物联网系统。”马库斯的机械臂在屏幕上滑动,将锻造机、检测台的实时数据接口与区块链相连,“确保每个参数变动都能同步上链,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无缝溯源。”系统日志显示,数据写入速度提升至每秒300条,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
托马斯捂着包扎好的手背走进来,伤口的疼痛让他脸色阴沉。“仲裁委员会的技术规范出来了,”他将文件摔在桌上,“要求在两小时内,随机抽取十个零件,追溯其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所有数据,包括操作人员的生物特征记录。”
马库斯的机械义眼闪过红光:“把操作人员的虹膜数据和指纹信息嵌入区块链节点。”他调出员工数据库,“给每个人分配独立的数字证书,确保责任到岗到人。”系统开始自动关联数据,进度条以每分钟12%的速度增长。
俞天团队的准备室里,编号溯源系统正在进行压力测试。林夏模拟随机抽取十个零件,系统在0。3秒内完成所有数据追溯,包括王浩在锻打时因机械臂轻微故障导致的压力波动记录。“这里需要补充修正记录,”俞天指着其中一个零件的编号,“在备注栏注明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案,符合秦代‘工师效工’的问责制度。”
张娜将工匠编号与生物特征绑定,通过操作台的指纹仪录入数据:“现在通过编号不仅能查到操作记录,还能调取当时的监控画面和生理指标。”她演示着调取自己的记录,屏幕上同步播放她雕刻编号时的视频,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曲线与操作步骤完美对应。
车间的广播突然响起:“质量溯源比拼将于一小时后开始,请双方团队完成最终调试。”俞天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编号,每个数字都像秦代工匠的凿痕,深深刻在青铜里。他想起父亲曾说,真正的质量溯源,不只是记录数据,更是对每道工序的敬畏。
马库斯团队的区块链系统完成最后一次自检,沃克汇报:“所有数据节点同步完毕,抗攻击测试通过,能抵御每秒1000次的恶意查询。”马库斯的机械臂敲击着桌面,金属撞击声里带着自信:“让他们的古董编号看看,什么是现代科技的效率。”
俞天团队将编号规则手册上传至仲裁委员会的系统,林夏的虚拟屏上,编号溯源与区块链的各项指标对比正在更新。在数据完整性、可追溯性、责任明确度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胜负难分。
距离比拼开始还有十分钟,俞天最后检查了一遍系统,发现有个零件的编号刻痕深度比标准值浅0。02毫米。他立刻在溯源系统中注明,并附上重新雕刻的记录,确保每个数据都真实无误。
马库斯看着区块链系统的实时数据链,每个节点都闪烁着绿色的正常信号。他对团队成员点头:“准备好展示我们的成果,让董事会看看,投资现代工业比沉迷古代垃圾更有价值。”
双方团队的准备工作进入倒计时,车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编号溯源系统的青铜零件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区块链的数据流在虚拟屏上飞速流动,两种相隔千年的质量理念,即将在火星基地的比武场上一较高下。而仲裁委员会的评审室里,评委们正看着双方的技术方案,脸上露出期待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