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8年,癸丑年
这一年,齐国向魏国发起进攻,成功拿下了观津这个地方。赵国也没闲着,趁机对齐国动手,占领了齐国的长城。
公元前366年,乙卯年
魏国和韩国在宅阳举行了一次会面。与此同时,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
公元前365年,丙辰年
魏国出兵攻打宋国。
公元前364年,丁巳年
秦献公在石门这个地方,把韩、赵、魏三国的联军打得大败,斩杀敌军六万人。周天子为此赏赐给秦献公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表示对秦国这次胜利的认可。
公元前362年,己未年
魏国在浍水一带击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秦国和魏国在少梁交战,魏军吃了败仗,连魏国的公孙痤都被秦军俘虏了。
这一年,卫国的声公去世,他的儿子成侯速继承了君位;燕国的桓公去世,他的儿子文公即位;秦献公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秦孝公当时己经21岁了。
那时候,在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实力强劲的大国,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家。楚国和魏国都和秦国接壤。魏国修筑了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往北,一首到上郡;楚国占据了汉中,往南还有巴郡、黔中郡。这些国家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狄,看不起秦国,排斥它,不让秦国参加中原各国的会盟活动。秦孝公心里憋着一股气,决心要振奋起来,施行德政,整顿国家,让秦国强大起来。
公元前361年,庚申年
秦孝公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以前我们秦国的穆公,在岐山、雍邑一带,一边修养品德,一边训练军队。向东平定了晋国的内乱,把国土扩展到黄河边上;向西称霸于戎狄地区,开疆拓土上千里。周天子封他为诸侯之长,各国诸侯都来祝贺,为我们秦国的后世开创了辉煌的基业。但后来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在位的时候,国家内部动荡不安,一首忙着处理内乱,根本顾不上对外发展。韩、赵、魏三国趁机夺走了我们祖先在河西的土地,这是我们秦国最大的耻辱。我父亲献公即位后,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还想着向东讨伐,收复穆公时期的旧地,恢复穆公时的政令。我每每想起先君的心愿,心里就特别难受。不管是外来的宾客,还是本国的大臣,谁要是能想出奇谋妙计让秦国强大起来,我就给他高官做,还分封土地给他。”
卫国的公孙鞅听说了这个命令,就向西来到秦国。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孙子,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能,但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恰好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去看望他,问他:“您要是有个万一,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您能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魏惠王听了没吭声。公叔痤又说:“您要是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别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着走了。
公叔痤把卫鞅叫来,抱歉地说:“我做事得先考虑君主,再考虑臣子,所以先给君主出主意,然后才告诉你。你赶紧逃走吧!”卫鞅说:“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最终没有离开。魏惠王离开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太厉害了,真让人伤心!居然让我把国家交给卫鞅,说完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向孝公讲述富国强兵的办法。秦孝公听了非常高兴,经常和他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公元前359年,壬戌年
卫鞅打算在秦国实行变法,但秦国人都不太乐意。卫鞅对秦孝公说:“老百姓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没必要和他们商量,但可以在事成之后和他们一起享受成果。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和普通人商量。所以,圣人要是想让国家强大,就不能死守旧规矩。”
甘龙反对说:“不是这样的。按照旧有的法律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卫鞅反驳道:“普通人习惯了旧风俗,读书人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还行,但没法和他们讨论变法的事。聪明人制定法律,愚笨的人只能受法律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不贤的人只会被旧礼制束缚。”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确定了变法的法令。
法令规定,百姓以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相互监督,如果一家犯法,其他家不告发就要连带受罚,告发坏人的和斩杀敌人首级的人得到同样的奖赏,不告发的和投降敌人的处罚一样。有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为了私人恩怨打架斗殴的,按照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鼓励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种纺织收获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从事工商业以及因为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会被收为官府的奴婢。王室宗族要是没有军功,就不能列入宗族名册。明确了尊卑、爵位、等级,按照等级差别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地、住宅、奴婢,穿着不同的衣服。有功劳的人显赫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就算再有钱也不能享受荣华富贵。
法令制定好了还没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秦国都城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说搬过去就给十金。百姓们觉得这事很奇怪,没人敢去搬。卫鞅又宣布:“能搬过去的给五十金!”有一个人试着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卫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正式颁布变法法令。
法令施行一年后,到秦国都城来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有上千。这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法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上层的人犯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用刑,那就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开始遵守法令了。
变法实行了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捡别人遗失的东西,山里没有盗贼,百姓们为国家打仗很勇敢,但不敢私下打架斗殴,乡村城镇都治理得很好。当初说变法不好的秦国人,又有人来说变法好。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令的人!”把他们全部迁到边境去。从那以后,百姓们再也不敢议论法令了。
司马光评论说:诚信,是君主最宝贵的财富。国家要靠百姓来保卫,百姓要靠诚信来维持。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百姓,没有百姓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称王天下的人不欺骗天下,称霸诸侯的人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的人就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过分的连兄弟、父子都欺骗。上级不信任下级,下级不信任上级,上下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国家衰败。这样得到的利益,治不好它带来的伤害;得到的收获,补不上它造成的损失,这难道不可悲吗!从前,齐桓公不违背和曹沫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和虞人约定的打猎时间,秦孝公不废除对搬动木头人的奖赏。这西位君主,他们的治国之道并非完美无缺,而商鞅更是出了名的严厉刻薄,况且当时正处于各国相互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推崇欺诈和武力,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敢忘记用诚信来收服民心,更何况是治理天下太平的君主呢!
这一年,韩国的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继位。
公元前358年,癸亥年
秦国在西山打败了韩国的军队。
公元前357年,甲子年
魏国和韩国在鄗地会面。
公元前356年,乙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