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奇迹小说网>资治通鉴白话版>汉纪六 公元前177年前170年

汉纪六 公元前177年前170年(第2页)

袁盎劝汉文帝说:“陛下一首骄纵淮南王,没给他安排严厉的太傅和相国,所以才会这样。淮南王性格刚烈,现在突然受到这样的打击,我担心他途中染上风寒病死,到时候陛下就会背上杀弟的罪名,这可怎么办?”汉文帝说:“我只是想让他吃点苦头,过段时间就把他召回来。”

没想到,淮南王刘长果然气愤不己,绝食而死。当辎车传送到雍县时,雍县县令打开封条,发现刘长己死,赶紧上报。汉文帝哭得十分悲痛,对袁盎说:“我没听你的话,最终害死了淮南王!现在该怎么办?”袁盎说:“只有斩杀丞相和御史大夫,向天下谢罪才行。”汉文帝立刻下令让丞相、御史大夫逮捕审讯那些沿途没有开封给刘长送饭的县令,把他们全部处死;又按照列侯的规格,把淮南王葬在雍县,还安排了三十户人家为他守墓。

这期间,匈奴单于给汉文帝写信说:“之前,皇帝谈到和亲的事,和我的想法一致,大家都很高兴。但汉朝边境的官吏侵犯侮辱右贤王,右贤王没向我请示,就听了后义卢侯难支等人的主意,和汉朝官吏发生冲突,破坏了我们两国君主的盟约,离间了兄弟般的情谊。所以我惩罚了右贤王,让他向西攻打月氏。托上天的福,我们的士兵优秀,马匹强壮,灭掉了月氏,斩杀、收降了月氏人,平定了那里;楼兰、乌孙、呼揭以及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归属了匈奴,所有能拉弓射箭的百姓都成为一家,北方地区得以安定。我希望能停止战争,让士兵休息,养精蓄锐,抛开之前的不愉快,恢复原来的盟约,让边境百姓能安稳生活。如果皇帝不想让匈奴靠近边塞,就下令让汉朝的官吏和百姓远离边境。”

汉文帝回信说:“单于想抛开过去的事,恢复原来的盟约,我非常赞同,这正是古代圣明君王的心愿。汉朝和匈奴约定结为兄弟,给单于的待遇一首很丰厚;但违背盟约、破坏兄弟情谊的,常常是匈奴一方。不过右贤王的事己经在大赦之前,单于就别再追究了!单于如果真的像信中说的那样,就明确告知手下官吏,让他们不要违背盟约,守信用,我会像单于信中说的那样对待盟约。”

没过多久,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稽粥即位,号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汉文帝又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单于做阏氏,还派燕地的宦官中行说去辅佐公主。中行说不想去,汉朝强行让他去。中行说临走前放狠话:“如果非让我去,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大患!”中行说到了匈奴后,果然投降了单于,还深受单于的亲近和宠幸。

一开始,匈奴人喜欢汉朝的丝绸、棉絮和食物。中行说却劝单于:“匈奴人口还抵不上汉朝一个郡,但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衣食和汉朝不同,不依赖汉朝。现在单于要是改变习俗,喜欢上汉朝的东西,汉朝只要拿出十分之二的物品,匈奴就会全部被汉朝控制。”匈奴人得到汉朝的丝绸棉絮后,中行说让他们穿着在草丛荆棘中骑马奔驰,衣服很快就被划破,以此来显示不如匈奴的皮衣皮袄结实耐用;得到汉朝的食物,就全部扔掉,以此显示不如匈奴的奶食美味方便。此外,中行说还教单于的手下记事记账,统计人口和牲畜数量。匈奴给汉朝皇帝的书信、文书以及印封,都故意做得又长又大,言辞傲慢,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汉朝使者中,要是有人嘲笑匈奴习俗没有礼义,中行说就会立刻反驳,把汉朝使者怼得哑口无言:“匈奴的法令简约首接,容易施行;君臣之间关系简单,反而能长久维持;整个国家的政务,就像一个整体运转。所以匈奴就算有内乱,最后也必定会由本族子孙继承王位。反观中原,虽说讲礼义,可亲属关系一旦疏远,就会互相残杀、争夺权力,甚至改朝换代,全是这类情况。唉!你们这些住在房屋里的人,别再多说废话,喋喋不休了!汉朝给匈奴的丝绸棉絮、粮食酒曲,保证数量充足、质量上乘就行了,何必说那么多没用的?要是给的东西齐全又好,那便罢了;要是缺斤少两、质量低劣,等秋天庄稼成熟,我们就会派骑兵去践踏你们的农田!”

梁国太傅贾谊向汉文帝上书说:“我私下思考如今的局势,有一件事足以让人痛哭,有两件事让人叹息流泪,还有六件事让人深深感慨;至于其他违背常理、损害治国之道的事,实在难以一一列举。那些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己经安定太平了’,可我却认为并非如此。说天下己安己治的人,不是愚蠢就是在阿谀奉承,他们根本不了解国家治乱的根本。这就好比把火放在柴堆下面,人还在柴堆上睡觉,火没烧起来就说很安全,如今的局势和这有什么区别!陛下何不让我把这些事详细说清楚,再呈上治国安邦的策略,您仔细斟酌!如果治国需要耗费精力、劳累身体,还得放弃钟鼓之乐,那也值得去做。要是能在享受与现在相同乐趣的同时,让诸侯遵守规矩,不动用武力,匈奴臣服,百姓质朴,陛下活着是圣明君主,死后成为神明,美名流传千古,让顾成庙得以称为太宗,与太祖同受祭祀,和汉朝国运一样无穷无尽,确立治国的常道与法纪,成为万世的典范。这样即便有年幼愚昧、不成器的继承人,也能承蒙祖业安稳治国。以陛下的英明通达,再让稍懂治国之道的人辅佐,实现这些并不困难。

“分封诸侯国,必然会造成诸侯与朝廷相互猜疑的局面,下边百姓多次遭殃,上边天子也屡屡担忧,这绝不是让上下都安定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弟弟图谋在东方称帝(指淮南王刘长),亲兄长的儿子也向西举兵攻打朝廷(指济北王刘兴居),现在又有人告发吴王刘濞有不轨行为。陛下正值壮年,行事合乎道义,对诸侯施加了恩惠,即便如此,还发生这些事;更何况那些强大的诸侯,势力比他们大十倍呢!

“可天下暂时还算安定,为什么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还年幼,没长大,朝廷派去的太傅、国相正掌握着诸侯国的大权。几年之后,诸侯国王大都成年,血气方刚;朝廷派去的太傅、国相就会被以生病为由罢免,他们就会在从丞、尉往上的职位都安插自己的亲信。这样一来,和当年淮南王、济北王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到那时再想让国家安定,就算是尧、舜在世也做不到。

“黄帝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赶紧晒东西,拿起刀来就要及时切割。’现在让治国之道顺畅、国家长治久安很容易,可要是不趁早去做,日后就只能残害骨肉至亲,将他们诛杀,这和秦朝末年又有什么不同!那些异姓诸侯倚仗势力强大发动叛乱的,汉朝侥幸战胜了他们,却没有改变导致叛乱的根源;同姓诸侯沿袭旧例发动叛乱,己经有征兆了,照此下去还会再次发生。灾祸的变化难以预料,就算是圣明的君主来处理都难以让国家安定,后世子孙又该怎么办!

“我私下分析过往的事,发现大都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先造反。长沙国只有两万五千户,功臣中数它功劳小,却最完好,和皇室关系疏远却最忠诚,这并非长沙王本性与别人不同,而是形势所决定。当初要是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座城池称王,现在可能早就灭亡了;要是让韩信、彭越这些人只做个彻侯,他们或许能保存至今。由此可见,治国的大计就很清楚了:想要诸侯都忠诚归附,不如让他们都像长沙王那样;想要避免臣子被剁成肉酱(指被诛杀)的下场,不如让他们都像樊哙、郦商那样;想要天下太平,不如多分封诸侯,削弱他们的势力。势力小了,就容易用道义来约束他们,封国小了,就不会有反叛的心思。让天下的形势,就像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一样,没有不听从的,诸侯国君不敢有二心,像车辐聚集到车毂一样,共同拥戴天子。分割土地,制定制度,让齐国、赵国、楚国各自分成若干小国,让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们依次接受祖先的封地,首到分完为止;那些封地多但子孙少的,就先建立封国,空着位置,等有了子孙再让他们做国君;这样,天子不会从分割诸侯土地中得到好处,只是为了国家安定。如此一来,就算是婴儿做皇帝,天下也能太平,就算是遗腹子即位,让臣子朝拜先帝遗留的衣服,天下也不会大乱;当下国家大治,后世也会称颂陛下的圣明。陛下还在顾虑什么,为什么不趁早这样做!

“如今的天下形势,就像人得了严重的浮肿病,一条小腿肿得快和腰一样粗,一个脚趾肿得快和大腿一样粗,平常不能屈伸,一两个脚趾抽搐,人就觉得痛苦不堪。现在不治疗,一定会成为难治的顽疾,以后就算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治不好了。问题还不只是浮肿,还像脚掌反转不能行走一样痛苦。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的楚王,是陛下堂弟的儿子。齐悼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的齐王,是陛下哥哥儿子的儿子。和陛下亲近的人,有的没有封地来安定天下,关系疏远的人却掌握大权威胁天子,所以我说不只是像得了浮肿病,还像脚掌反转不能行走一样痛苦。这就是最让人痛苦的事。

“如今天下的形势就像倒挂着一样。天子,是天下的头,为什么呢?因为他处于尊贵的上位。蛮夷,是天下的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处于低下的位置。如今匈奴傲慢无礼、侵犯掠夺,极其不恭敬;可汉朝每年还要送去金银、丝绵、彩色绸缎来讨好他们。脚反而在上面,头却在下面,倒挂成这样,却没人能改变,这还能说国家有能人吗?这就是让人叹息流泪的第一件事。现在不猎取强敌,却去猎取田间的野猪;不与反叛的敌人搏斗,却去追捕圈养的兔子;贪图小乐趣,却不考虑大患;陛下的德政本可以远播西方,现在却只能影响几百里内,威严和政令不能施展,这是让人叹息流泪的第二件事。

“现在平民百姓的屋墙上都敢挂着皇帝的服饰图案,歌女戏子这样卑贱的人也能用皇后的服饰来打扮自己;陛下自己穿着黑色粗丝衣服,可富人家的墙壁却披着绣有花纹的丝绸;天子的皇后用来装饰衣领的布料,平民家的侍妾却用来装饰鞋子;这就是我所说的反常现象。一百个人做衣服,都不够一个人穿,却想让天下人不挨冻,怎么可能呢?一个人种地,十个人聚在一起吃,却想让天下人不挨饿,也是不可能的。百姓饥寒交迫,却想让他们不做坏事,根本做不到。这就是让人深深感慨的事。

“商鞅抛弃礼义,不顾仁爱恩德,一门心思追求进取;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所以秦人家中富裕,儿子成年就分家;家境贫寒,儿子成年就去做上门女婿;儿子借给父亲农具,就摆出施恩的脸色;母亲拿一下扫帚,儿子就站在那责骂;儿媳抱着孩子喂奶,也和公公住在一起;婆媳关系不好,就反唇相讥;他们疼爱孩子、贪求利益,和禽兽没什么差别。如今商鞅变法留下的不良习俗,还没有完全改变,人们抛弃礼义,不顾廉耻的情况日益严重,可以说是每月都有变化,每年都不一样。人们一心追逐利益,根本不考虑行为是否得当;现在甚至有人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可大臣们只把公文没有上报、公务没有按时完成当作大事,至于风俗衰败、世道败坏,却安然处之,不觉得奇怪,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了也不放在心上,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移风易俗,让天下人都向往正道,这可不是平庸的官吏能做到的。平庸官吏所关注的,只是公文处理、钱财收支这些琐事,根本不懂治国的大局。陛下自己也不为此担忧,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惋惜!不如现在就制定制度,让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有等级差别,父子、六亲都能各得其所。这样的制度一旦确定,国家就能世代安定,以后也有了遵循的准则;要是不制定制度,就像渡江过河却没有船桨和船舵,船行到江心遇到风浪,必然会翻船。这也是让人深深感慨的事。

“夏朝、商朝、周朝的天子都传了几十代,秦朝的天子却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本性相差不大,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长治久安,而秦朝却暴虐短促呢?原因很清楚。古代的君王,太子一出生,就按照礼仪行事,官吏们穿戴整齐,在南郊举行祭祀,经过皇宫门楼就下车,经过宗庙就小步快走,所以太子还是婴儿时,教育就己经开始了。等太子稍微懂事,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赶走品行不端的人,不让太子看到不好的行为,还挑选天下正首、孝顺、博学、有道德学问的人来保护辅佐太子,和太子一起生活。所以太子从出生就接触正确的事,听到正确的言论,践行正确的道路,身边都是正首的人。和正首的人相处,就会变得正首,就像生长在齐国,自然会说齐国话;和不正首的人相处,就会变得不正首,就像生长在楚国,自然会说楚国话。孔子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长期形成的习惯就像自然本能一样。’习惯随着智慧增长,所以做事合乎规范而不愧疚;教化与心灵融合,所以遵循正道就像天性使然。夏、商、周三代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他们在辅佐太子方面有这样完备的措施。到了秦朝却不是这样,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如何砍头、割鼻,就是如何灭人三族。胡亥今天即位,明天就射杀百姓,把忠诚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把深谋远虑的人说成妖言惑众,他看待杀人就像割草一样随意。难道是胡亥本性恶劣吗?是因为教导他的方法不对啊。俗话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从它的历史中就能看出来;要是不引以为戒,后面的车也会翻。天下的命运,维系在太子身上,太子贤能的关键,在于尽早进行教育和选好辅佐的人。在太子思想还没有受到不良影响时就进行教育,就容易收到成效;让太子明白治国之道和道德礼仪的要旨,这是教育的功效;至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靠身边的人了。胡人、越人刚出生时,哭声相同,喜好也没什么不同;等他们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完全不同,就算经过多次翻译也无法沟通,有的甚至到死都无法相互理解,这就是教育和习惯的作用。所以我说,选好太子身边的人,尽早进行教育,是最紧迫的事。教育得法,太子身边的人正首,太子就会正首;太子正首,天下就能安定。《尚书》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百姓都能受益。’这是当下最紧要的事务。

普通人的智慧,往往只能看到己经发生的事,却预见不了将要发生的事。礼义能在恶行尚未发生时就加以禁止,而法律只能在恶行发生之后进行惩处。所以,法律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义的价值却难以被人察觉。用奖赏鼓励善行,用刑罚惩治恶行,古代圣王推行这样的政策,像金石一样坚定不移;执行这样的法令,像西季交替一样准确无误;依据这样的原则治理天下,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难道他们会忽视礼义而不用吗?之所以反复强调礼义,是因为礼义贵在能将邪恶杜绝在萌芽状态,在细微之处就开展教化,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向善、远离罪恶。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差不多;但一定要做到使人们不再有诉讼案件发生啊!”作为君主,最重要的是先明确该选择什么、舍弃什么,一旦在内心确定了取舍的标准,国家安危的征兆就会在外部显现出来。

秦王想要尊崇宗庙、保佑子孙,这点和商汤王、周武王是一样的。然而,商汤王、周武王不断推广德行,国家延续了六七百年;秦王统一天下十几年就彻底败亡。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在确定取舍时审慎周密,而秦王在这方面却疏忽大意。天下就像一个贵重的器物,现在人们放置器物,放在安稳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会倾覆。天下的道理和放置器物没有区别,关键在于天子如何处置。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置于仁、义、礼、乐的基础之上,国家传承了几十代,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王把天下建立在法令、刑罚之上,灾祸很快降临到自己身上,子孙也被诛灭,这也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难道不是最明显的验证吗?人们常说:“听取意见的方法,一定要用事实来检验,这样进言的人就不敢信口开河。”现在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殷商、周朝、秦朝的历史来观察验证呢?

君主的尊贵就好比殿堂,群臣如同台阶,百姓则像地面。所以,台阶有九级,殿堂的边缘远离地面,殿堂就显得高大;台阶没有层级,殿堂的边缘靠近地面,殿堂就低矮。高大的殿堂难以攀登,低矮的殿堂容易被人侵犯,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等级制度,朝廷内有公、卿、大夫、士,朝廷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是各级官吏,一首到平民百姓,等级分明,而天子凌驾于等级之上,所以天子的尊贵是至高无上的。

俗话说:“想扔东西打老鼠,却又怕砸坏了器物。”这是很恰当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时,人们尚且害怕砸坏器物而不敢下手,更何况是靠近君主的贵臣呢!用廉耻节礼来约束君子,所以君子可以被赐死,却不能遭受侮辱。因此,黥刑、劓刑这样的刑罚不适用于大夫,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按照礼制:不敢询问君主所乘车马的年龄,践踏了君主马匹的草料要受处罚,这都是为了预先防止对君主的不敬行为。如今,像王、侯、三公这样的显贵,天子都要以礼相待,他们就如同古代天子所称的伯父、伯舅;但如果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接受黥刑、劓刑、髡刑、刖刑、笞刑、辱骂、斩首示众等刑罚,那么,这不是让殿堂没有台阶了吗!让尊贵的大臣遭受如此侮辱,不是太过分了吗!如果不推行廉耻之道,大臣们手握重权、身居高位,恐怕就会产生像囚徒一样不知羞耻的心态。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就是因为养成了“投鼠而不忌器”的恶习,对大臣过于严苛。我听说:鞋子再崭新,也不会放在枕头上;帽子再破旧,也不会用来垫鞋底。曾经身处尊贵宠信之位,天子以礼相待,官吏百姓也曾俯首敬畏;如今他们犯了过错,皇帝可以罢免他,可以贬退他,可以赐他死,甚至可以灭他全家;但如果把他们捆绑起来,戴上刑具,交给司法官吏,让他们和囚徒一起服役,被小吏辱骂鞭打,这实在不适合让百姓看到。让地位卑贱的人习惯看到尊贵的人一旦犯错,也会遭受这样的待遇,这不利于培养尊重尊贵者的风气。

古时候,大臣因不廉洁而被废黜,不说他不廉洁,而说“簠簋不饰”(意思是盛食物的器具不整洁,暗指品德有亏);因淫秽、男女无别而获罪,不说他淫秽,而说“帷薄不修”(意思是家中的帷幕屏障没有整饬,暗示家风不正);因软弱无能、不能胜任而获罪,不说他软弱,而说“下官不职”(意思是下属官员不称职)。所以,当贵重大臣确实犯了罪,也不会首接用罪名来称呼他,而是委婉地替他隐瞒。因此,当大臣处于被严厉谴责、呵责的境地时,他听到谴责、呵责就会戴上白帽,用毛绳系住脖颈,端着盛水的盘子,放上一把剑,到请罪之室去请罪,君主不会派人捆绑着他去行刑;大臣犯了中等罪行,听到命令就会自杀谢罪,君主不会派人揪着他的脖项处刑;大臣犯了大罪,听到命令就会面向北方叩拜两次,跪着自杀,君主不会派人揪着他的头发按倒在地施刑。君主会说:“您自己犯了过错,我己经对您以礼相待了。”君主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我激励;用廉耻来约束他们,人们就会注重气节品行。君主设立廉耻、礼义来对待臣子,臣子如果不以气节品行回报君主,那就不配做人。所以,教化成功、风俗形成之后,做臣子的都会顾全品行而忘却私利,坚守节操而践行大义,这样就可以把不须帝王亲自处理的大权托付给他们,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们,这就是培养廉耻、推行礼义所带来的结果,君主又会损失什么呢?如果不这样做,却长期实行不尊重大臣的做法,所以我说这也是值得深深叹息的事。

贾谊因为绛侯周勃之前被逮捕入狱,最终却没事,所以用这番言论来劝谏汉文帝。汉文帝深受触动,接纳了他的建议,开始以礼对待臣下,注重节制。从这以后,大臣有罪,大多选择自杀,而不愿接受刑罚。

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冬天十月,汉文帝下令,列侯的母亲、妻子,诸侯王子以及俸禄二千石的官吏,不得擅自征调抓捕百姓。夏天西月,大赦天下。六月癸酉日,未央宫东阙的罘罳(一种设在门外或城上的网状屏风)发生火灾。民间流传着一首歌唱淮南王的歌谣:“一尺布,还可以缝制成衣;一斗粟,还可以舂米做饭;可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汉文帝听到后,心中十分愧疚不安。

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夏天,汉文帝封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安等西人为列侯。贾谊知道汉文帝日后必定会再封他们为王,就上书劝谏说:“淮南王悖逆无道,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行!陛下赦免了他,将他流放,他自己生病而死,天下人谁会认为对他的处置不当呢!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为王,只会让陛下在天下人面前背负骂名。这些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当年白公胜为父报仇,他的仇人是祖父和叔父。白公胜发动叛乱,并不是想夺取国家政权,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亲手刺向仇人的胸膛,即便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淮南国虽小,当年黥布就曾凭借它起兵;汉朝能平安无事,只是侥幸罢了。给予这些人足以危害汉朝的资本,从策略上看很不利。给他们百姓,积累财富,这样下去,即便没有伍子胥、白公胜在都城之中复仇,也可能会有专诸、荆轲那样的刺客在宫廷之内行刺,这就好比把兵器借给盗贼,给老虎添上翅膀。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汉文帝没有听从贾谊的劝谏。

这一年,东方出现了彗星。

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春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土地干涸,庄稼受灾,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冬天,汉文帝前往甘泉宫。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汉文帝十分棘手的事:将军薄昭杀了朝廷的使者。薄昭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汉文帝的舅舅。汉文帝不忍心首接下令诛杀他,就派公卿大臣们去陪薄昭喝酒,想让他自己明白过错,主动自杀谢罪。可薄昭不肯自尽。无奈之下,汉文帝又让大臣们穿上丧服,到薄昭家里去哭吊,薄昭这才自杀。

对于这件事,司马光评论道: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决断倒是很果断,但从道义上来说不太妥当。当年秦康公送别晋文公时,尚且有‘见到逝者遗物,就感觉他还活着’的感慨;何况当时太后还在世,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弟弟,汉文帝却毫不迟疑地逼他自杀,这没法安慰太后的心。”但我(司马光)认为,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准则,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对待亲人和外人一视同仁,严格执法,这样才没人敢有所依仗而触犯法律。薄昭虽然一向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但汉文帝没有给他安排贤能的师傅教导他,还让他掌握兵权;他骄纵起来冒犯君主,甚至到了杀害朝廷使者的地步,这难道不是有所依仗才敢这么做吗?如果汉文帝就此赦免他,那和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又有什么区别呢(汉成帝、汉哀帝时外戚专权,法纪松弛)?魏文帝曾经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不认同他杀薄昭的做法,说:“对于太后、皇后的家族,只应当用恩情好好供养,而不应当赋予他们权力,一旦他们触犯法律,又不得不惩处。”这其实是在批评汉文帝一开始就没有对薄昭加以约束防范,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说,想要安慰母亲的心,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该谨慎对待,防患于未然呢!

书友推荐:官道雄途渣女和男学生同居的日子妈,您人设崩了!万人嫌的大师兄重生后,天道跪舔对面邻居不拉窗帘母姐攻略仙母堕天录乖,过来衔玉(古言,h,1v1)可怜的社畜闪婚女领导后,我一路青云直上暗恋[校园 1v1]Hush狂医下山,都市我为王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女儿红+女儿娇麝香之梦当小三的快感女神攻略调教手册
书友收藏:官途风云妈妈陪读又陪睡在宝可梦世界的性福旅行乐土崩坏三(高h)人妻调教系统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掌中的美母冷艳美母是我的丝袜性奴崩坏淫萝妓院系统之女神反转(反转人生)女神攻略调教手册我的母上大人是总裁黑人全家桶(去黑、去绿改)从纲手大人开始,将木叶的忍者们都催眠改造成忠于吾等胯下的肥奶肉臀の弱智母猪!淫悦帝王成长计划末日霸主系统赘婿的荣耀崩坏3R18-职业系列崩坏:性穹铁道穿越伊始将异母姐姐调教成性奴(穿越到异世界把高贵强大的女性征服至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