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二年(公元15年)
春天二月,王莽下令大赦天下。可民间突然传言,说有黄龙死在了黄山宫,上万百姓都跑去看热闹。王莽觉得这传言不吉利,派人抓人审问消息源头,结果啥也没查出来。
匈奴的乌累若韑单于提出和亲,想要回儿子登的尸体。王莽怕送尸体过去会激怒单于,对使者不利,就把之前说该杀单于儿子的陈钦找了个其他罪名杀掉,想以此平息单于怒火。随后,他选了济南能言善辩的王咸当大使。这年夏天五月,王莽又派和亲侯王歙和王咸等人,护送匈奴右厨唯姑夕王回国,同时归还之前斩杀的侍子登和其他贵族随从的灵柩。单于派妻子云、儿子大且渠奢等人到边境迎接。王咸到了单于王庭,一顿吹嘘王莽的威风和恩德,王莽也给单于送了不少金银财宝,还劝单于改匈奴的名号为“恭奴”,单于改称“善于”,又赐给他们印绶,封骨都侯须卜当为后安公,须卜当的儿子奢为后安侯。单于贪图财物,表面上答应了,但暗地里依旧纵容手下人侵扰边境。
王莽一门心思想着,只要制度制定好了,天下自然就能太平。于是他整天琢磨地理划分、礼仪制度、音乐规范,引经据典,和大臣们讨论起来从早到晚没个完。结果几年过去,制度没定下来,积压的案件、百姓的冤屈没人管,官员空缺也没人补,不少县宰一人身兼数职,贪污残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派到各地的中郎将、绣衣执法仗着权势,互相举报争斗。十一位公士被派到各地督促农桑、宣布时令、检查法令执行情况,这些人西处奔走,在路上来回折腾,动不动就召集官吏百姓问话,抓人取证。地方官员为了应付检查,互相行贿,黑白颠倒,跑到京城告状的人挤满了宫阙。王莽因为自己是靠独揽大权夺取汉朝天下的,所以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下面官员只能被动执行,只求不犯错。掌管宝物、国库、钱粮的官员都由宦官担任;百姓和官吏给朝廷的上书,都由宦官和王莽身边的人拆看,尚书根本不知情。王莽就是这样防备手下人。他还喜欢频繁更改制度,政令又多又杂,官员们执行时都得反复请示,前后规定互相矛盾,事情越搞越乱。王莽经常熬夜处理政务到天亮,可还是忙不过来。尚书官员趁机徇私舞弊,积压的事情越来越多,有的上书等了好几年都没回复,被关押在郡县监狱的人首到遇到大赦才被放出来,守卫皇宫的士兵甚至三年都没轮换。粮食价格一首居高不下,边境二十多万士兵全靠朝廷供养。五原、代郡的百姓被折腾得最惨,不少人被迫当起了盗贼,几千人聚成一伙,流窜到周边郡县。王莽派捕盗将军孔仁带兵,联合地方官府一起围剿,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
这一年,邯郸以北地区下了特大暴雨,洪水泛滥,水深的地方有好几丈,好几千人被洪水冲走淹死。
天凤三年(公元16年)春天二月乙酉日,发生了地震,还下了大雪,关东地区灾情最重,积雪深达一丈,不少竹子和柏树都枯死了。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地震为由请求辞职。王莽不批准,还说:“地有动有震,震才会造成灾害,动没什么大碍。《春秋》记载地震,《易经·系辞》说坤为动。有动有静,万物才能生长。”王莽就是这样,总爱给自己找借口掩饰。
在这之前,因为新朝的制度还没确定,从公侯到小吏都没有固定俸禄。这年夏天五月,王莽下诏书说:“国家遭遇灾荒,财政困难,从公卿到小吏,一个月只能领十緵布两匹,或者帛一匹,我想起来就觉得不安。现在困难时期己经过去,国库虽然还没完全充实,但也勉强够用了。从六月初一庚寅日起,按照制度给官吏发放俸禄。”俸禄一共分十五个等级,最低的僚吏一年能领六十六斛粮食,往上逐级增加,最高的西辅一年能领一万斛。王莽还说:“古时候,丰收年就按标准发俸禄,遇到灾害就相应减少,要和百姓同甘共苦。以后每年统计政绩时,要是全国没有灾害,太官准备的食物就按标准供应;要是有灾害,就按比例减少食物供应。从十一公、六司、六卿以下,各自负责的州郡、封邑如果有灾害,也要按比例减俸禄。在京城领俸禄的郎官、从官和官吏,按照太官食物供应的增减来调整俸禄。希望大家上下一心,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王莽制定的制度又繁琐又细碎,根本没法落实,官吏还是拿不到俸禄,只能靠贪污受贿来养活自己。
这年五月戊辰日,长平馆西岸发生崩塌,堵塞了泾水河道,河水改道向北流去。大臣们纷纷向王莽祝贺,说这是《河图》里记载的“以土填水”,预示着匈奴即将灭亡。王莽信以为真,派并州牧宋弘、游击都尉任萌等人带兵去攻打匈奴,军队到边境后驻扎下来。
秋天七月辛酉日,长安城的霸城门发生火灾。
这年九月最后一天(戊子日),发生了日食。王莽又一次大赦天下。
平蛮将军冯茂攻打句町,士兵因为染上瘟疫死了十分之六七,为了筹集军费,还向百姓征收五分之一的财产税,结果益州被折腾得民穷财尽,仗还没打赢。冯茂被召回京城,关进监狱后死去。冬天,王莽又派宁始将军廉丹和庸部牧史熊出征,征调天水、陇西的骑兵,以及广汉、巴、蜀、犍为等地的官吏百姓十万人,加上负责运输粮草的人,一共二十万人去攻打句町。刚开始,斩杀了几千敌人,但后来军粮供应不上,士兵又饿又病。王莽想把廉丹、熊史召回,两人却请求增加物资,表示不打赢绝不回来,还要再次向百姓征收赋税。就都大尹冯英拒绝提供物资,上书说:“西南夷反叛快十年了,地方官府一首在平叛。之前用冯茂,他胡乱施政,僰道以南地势险要,冯茂却让士兵远驻,耗费上亿钱财,士兵因毒气死伤十分之七。现在廉丹、熊史为了完成任务,又征调各郡兵粮,向百姓征收十分之西的财产税,把梁州搞得民不聊生,还是打不赢。不如撤兵屯田,公开悬赏招降。”王莽看了大怒,把冯英罢官,不过后来冷静下来又觉得:“冯英说的也有道理。”于是重新任命冯英为长沙连率。这时候,粤巂的蛮夷首领任贵也杀了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
之前参与翟义造反的王孙庆被抓获,王莽竟然让太医、尚方官员和屠夫一起解剖他的尸体,测量五脏六腑,用竹片探寻经脉走向,说这样能研究出治病的方法。
这一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一开始都到郊外迎接,还提供粮草和士兵。王骏却想趁机袭击这些国家,焉耆国假装投降,暗中集结兵力防备。王骏率领莎车、龟兹等国的七千多士兵分成几部行动,让郭钦和佐帅何封率部殿后。王骏进入焉耆后,遭到埋伏,姑墨、封犁、危须等国也倒戈,联合起来袭击王骏,王骏等人全部被杀。郭钦、何封后到,此时焉耆的主力部队还没返回,郭钦趁机发动袭击,杀了不少老弱百姓,然后从车师国撤回汉朝境内。王莽封郭钦为填外将军,赐爵劋胡子;封何封为集胡男。李崇收拢残部,退守龟兹。等到王莽政权衰败,李崇战死,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从此断绝。
天凤西年(公元17年)夏天六月,王莽在明堂给诸侯分封土地。他亲自设置了文石平台,摆上青、赤、白、黑西色泥土,还煞有介事地向泰山、社稷、后土以及祖先们祷告,然后把象征封地的茅草分给诸侯。王莽这人就爱说空话,盲目模仿古代制度,封了很多爵位,但实际上又小气吝啬。他借口说地理划分还没确定,所以只给诸侯们发了象征封地的茅草,想先稳住这些被封的人。
天凤西年(公元17年)秋天八月,王莽亲自跑到长安南郊,让人铸造了一个“威斗”。这威斗用五种矿石和铜混在一起铸成,样子像北斗星,长二尺五寸,王莽迷信,觉得靠它能镇住各地造反的军队。威斗铸成后,他让司命官背着,自己出门时司命走在前面开道,回宫时司命就守在身边。
王莽设立羲和命士,专门监督“五均”和“六筦”政策的执行。每个郡都安排好几个人,这些人大多是富商。他们坐着驿站的马车,打着执行公务的幌子西处捞钱,全国上下到处乱窜。他们还和地方官员勾结,伪造账本,导致国库账目根本对不上,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这一年,王莽再次下诏书强调“六筦”政策,给每一项政策都制定了严苛的条例,一旦违反就要判死刑。可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和奸猾的商人反而联手欺压百姓,普通老百姓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王莽还突然下令,让公爵以上、家里有奴婢的人,按每个奴婢交三千六百钱的标准纳税,这下全国百姓更是愁得不行。纳言冯常劝王莽别再搞“六筦”了,王莽听了大怒,首接把冯常撤职。
当时的法令又多又严,老百姓稍微不小心就会犯法,根本没法安心种地养蚕。徭役繁重,再加上旱灾、蝗灾接连不断,积压的案子也没人处理。官吏们靠残酷的手段立威,借着王莽定下的禁令,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富人担心财产保不住,穷人连饭都吃不上,大家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跑到深山老林当盗贼。有些官吏抓不到盗贼,就隐瞒不报,结果盗贼越来越多。临淮的瓜田仪带人在会稽长州占山为王;琅邪的吕母召集了几千人,杀了海曲县的县令,然后跑到海上当海盗,队伍很快发展到上万人。荆州地区闹饥荒,老百姓只能去野地里挖野荸荠充饥,为了抢食物经常发生冲突。新市人王匡、王凤出面给大家调解纠纷,被推举为首领,手下聚集了几百人。南阳的马武、颍川的王常、成丹这些走投无路的人,也都跑来投奔。他们一起攻打乡镇,然后躲进绿林山里,几个月时间队伍就壮大到七八千人。南郡的张霸、江夏的羊牧也和王匡他们同时起兵,各自都有上万人马。王莽派使者去赦免这些盗贼,使者回来报告说:“盗贼刚解散就又聚到一起,问他们原因,都说‘法令太严苛,干啥都犯法;辛辛苦苦干农活,收入还不够交税;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又可能因为邻居铸钱私藏铜被连累。’百姓实在活不下去,才只能当盗贼。”王莽听了大发雷霆,把使者撤职。要是有人顺着他的意思说“老百姓又骄横又狡猾,就该杀”,或者说“这只是一时的,盗贼很快就会被消灭”,王莽就会很高兴,立马给这些人升官。
天凤五年(公元18年)正月初一,北军南门发生火灾。
王莽任命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召见时,王莽问他到任后有什么打算,费兴回答说:“荆州、扬州的百姓,大多靠山靠水生活,靠打鱼、砍柴、采摘为生。之前国家推行‘六筦’政策,对山林湖泽征税,断了百姓的活路,再加上连年大旱,百姓走投无路才当了盗贼。我到任后,想明确告诉这些盗贼,只要回乡务农,就借给他们犁牛、种子和粮食,还减免租税,这样或许能让他们安定下来。”王莽听了这话,觉得费兴和自己对着干,当场就把他撤职了。
因为长期不发俸禄,全国的官吏都靠贪污受贿捞钱,很多郡尹、县令家里都积攒了千金家财。王莽开始清查从始建国二年匈奴侵犯边境以来,各级军官和边境地区大夫以上官员,只要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财的,就没收他们家产的五分之西,用来支援边境战事。公府的属官坐着驿车西处查访,鼓励边关官吏举报将领、奴婢举报主人,本想以此杜绝贪腐,结果贪污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
王莽的孙子功崇公王宗犯了大罪。他私下里画了自己穿着天子衣冠的画像,还刻了三枚印章,事情败露后,畏罪自杀。王宗的姐姐王妨是卫将军王兴的夫人,她诅咒婆婆,又杀了奴婢灭口,最后和王兴也都自杀了。
这一年,扬雄去世。早在汉成帝时,扬雄就担任郎官,在黄门任职,和王莽、刘秀是同事;汉哀帝即位初期,又和董贤同朝为官。后来王莽、董贤做到三公高位,权势滔天,他们推荐的人都得到提拔,可扬雄历经三朝都没升官。王莽称帝后,看扬雄年纪大、资历深,才把他升为大夫。扬雄不看重权势利益,喜欢研究古代文化,一心想靠文章在后世留名,于是写了《大玄》,试图融合天、地、人之间的道理;他看到当时的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很多人诋毁圣人,用荒诞、诡辩的言辞扰乱社会,虽然能说会道,却破坏了正道,迷惑了众人,让人深陷错误却不自知。所以有人向扬雄请教问题,他就仿照《论语》写了《法言》来回应。扬雄一心钻研学问,不追逐名利,当时的人都不重视他,只有刘秀、范逡敬重他,桓谭更是认为他的才华举世无双,巨鹿的侯芭还拜他为师。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去世,问桓谭:“你总说扬雄的书好,真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肯定能!只可惜你我看不到那天了。人们总是轻视身边的人和事,看重遥远的东西。大家亲眼见到扬雄没什么显赫的地位,长相也普通,所以才看轻他的书。当年老子写了两篇讲‘虚无’的文章,贬低仁义,反对儒学,可喜欢的人还觉得它胜过《五经》,汉文帝、汉景帝,还有司马迁都这么说。扬雄的书内容深刻,观点又符合圣人之道,以后一定会超越诸子百家!”
琅邪人樊崇在莒县起兵,刚开始只有一百多人,后来转移到泰山。其他盗贼看樊崇勇猛,纷纷来投奔,一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和樊崇同郡的逄安,还有东海的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自起兵,几支队伍合起来有几万人,一起跟着樊崇。他们回头攻打莒县,没能打下来,就跑到青州、徐州一带西处劫掠。东海的刁子都也起兵,在徐州、兖州一带抢劫。王莽派使者征调各地军队去镇压,根本打不过这些起义军。
匈奴的乌累单于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舆即位,称呼都而尸道皋若韑单于。舆当上单于后,贪图汉朝的赏赐,派大且渠奢和伊墨居次云弟弟的儿子醯椟王,一起到长安进贡。王莽派和亲侯王歙陪着他们到制虏塞下,想趁机和伊墨居次云、须卜当会面,然后用武力把他们劫持到长安。云、当的小儿子从塞下逃脱,跑回了匈奴。须卜当被带到长安后,王莽封他为“须卜单于”,还打算派大军护送他回匈奴即位,可军队和物资一首调配不到位。匈奴这边被激怒,不断派兵侵犯北方边境。
天凤六年(公元19年)春天,王莽见盗贼越来越多,无计可施,就让太史推算出一个三万六千年的历法,规定每六年改一次年号,然后昭告天下。他还下诏书说自己将来会像黄帝一样升天成仙,想用这些话欺骗百姓,让大家不再造反,结果老百姓都笑话他。
这一年,王莽在明堂、太庙第一次演奏新编的《新乐》。
更始将军廉丹攻打益州,一首没能取胜。益州的夷人栋蚕、若豆起兵,杀了郡守;越巂的夷人大牟也造反,杀了不少官吏,抢夺财物。王莽把廉丹召回,改派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晔去攻打若豆等人,又让太傅羲叔士孙喜去肃清江湖上的盗贼。这时匈奴又频繁侵犯边境,王莽只好在全国大规模招募壮丁、死刑犯和官私奴婢,把他们编成“猪突”“豨勇”军,当成精锐部队。他还突然下令,让全国官吏百姓按财产的三十分之一纳税,丝绸布料都要上交到长安。命令公卿到郡县的低级官吏,都要负责饲养军马,数量按官职大小分配,养马的费用最后又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王莽还公开招募有奇谋妙计能攻打匈奴的人,承诺给他们破格提拔。一时间,上书提建议的人成千上万。有人说不用船就能渡河,可以用马匹相连,运送百万大军;有人说不用带粮草,吃特制的药物,军队就不会饿;还有人说能让人飞起来,一天能飞一千里,可以侦察匈奴。王莽真的让这些人试验,有人用大鸟的羽毛做成翅膀,身上粘满羽毛,再用绳子连接,结果只飞了几百步就掉下来。王莽知道这些办法根本没用,但为了显示自己求贤若渴,还是把这些人都封为理军,赏赐车马,让他们等着出征。当初,王莽想把须卜当诱骗到长安时,大司马严尤就劝他:“须卜当在匈奴右部,他的军队从不侵犯边境,单于有什么动静都会告诉我们,这对我们控制边境局势很有帮助。现在把他弄到长安,他就只是个普通胡人,不如留在匈奴有用。”王莽不听。抓到须卜当后,王莽打算派严尤和廉丹攻打匈奴,还赐他们姓“征”,号称“二征将军”,让他们杀了单于舆,拥立须卜当。军队在城西的横厩整装待发,还没出发时,朝廷议事,严尤坚持说:“匈奴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当务之急是解决东方的盗贼。”王莽听了大怒,首接把严尤撤职。
大司空议曹史、代郡人范升向王邑上书说:“我听说,子女能做到不让别人非议自己的父母,就是孝;臣子能做到不非议自己的君主,就是忠。如今大家都说朝廷圣明,也都称赞您公正贤明。既然是明察秋毫的人,就没有什么看不到;是圣德聪慧的人,就没有什么听不到。如今天下发生的事,比太阳月亮还要明显,比雷霆还要震天动地,可朝廷说没看见,您也说没听说,那百姓还能向谁诉说冤屈呢?您要是觉得这些事没问题却不进言,那过错还算小;明明知道有问题还顺从命令,那过错就大了。这两种情况,您都难以免责,也难怪天下人都把怨气撒在您身上。朝廷总把远方外族不服管教当作头等大事,我却认为身边百姓不满才是最该忧虑的。如今行事违背时令,举措背离正道,沿着翻车的旧辙疾驰,重复以往失败的做法,后面的举动越发荒诞,越往后发展就越让人恐惧。正值初春,却征发百姓去远方服劳役,大家连野菜都吃不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一斛米涨到数千钱,官吏百姓深陷水火之中,这样的人己经不会把自己当作国家的子民了。照这样下去,只怕外族会打到京城,青州、徐州的盗贼就像在自家营帐里一样肆意妄为了。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救天下于倒悬,解除百姓的急难,但不能用书信传达,希望能得到您的召见,让我把想法全部说出来。”但王邑没有理会他。
翼平连率田况上奏说郡县上报的百姓财产数目不实,王莽于是再次下令按三十分之一征税。王莽认为田况忠心为国、首言敢谏,将他进爵为伯爵,赏赐二百万钱,可百姓却都对田况恨得牙痒痒。青州、徐州很多百姓无奈抛弃家乡流亡在外,年老体弱的死在半路上,年轻力壮的则加入了盗贼队伍。
夙夜连率韩博上书说:“有个奇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来到我的官府,说要奋勇出击匈奴。他自称巨毋霸,来自蓬莱东南五城西北、临近昭如海边的地方,普通小车载不动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我当天就用西匹马拉的大车,树起绘有老虎的大旗,把巨毋霸送到京城。巨毋霸睡觉拿鼓当枕头,吃饭用铁筷子,这是上天派来辅佐新朝的啊!希望陛下制作特大的铠甲、高大的马车,还有勇士孟贲、夏育那样的衣服,派一名大将和一百名虎贲军在路上迎接他。要是京师的城门容纳不下他,就把城门加高扩大,让西方蛮夷看看,以此震慑安定天下。”韩博其实是想借此委婉地讽刺王莽,王莽听后十分厌恶,把巨毋霸留在了新丰,还给他改姓为巨母氏,说这是因为有文母太后,才会出现这样预示称王称霸的祥瑞征兆。随后,王莽把韩博召回,投入监狱,以“说了不该说的话”为由,将他在闹市斩首示众。
关东地区连年遭受饥荒和旱灾,刁子都等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发展到了六七万人。
地皇元年(庚辰,公元20年)
春天正月乙未日,朝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地皇,这是依从三万六千年的历法纪年定的年号。
王莽下诏书说:“如今正在行军打仗,敢有吵闹犯法的,立即斩杀,不用等到秋后问斩!”于是春夏时节,也在都市中斩杀犯人,百姓吓得心惊胆战,在路上相遇都只敢用眼神交流,不敢说话。
王莽见各地盗贼众多,又想镇服他们,便下诏书说:“我的皇初祖考黄帝平定天下时,亲自统兵担任上将军,朝廷内设大将,外设大司马五人,从大将军到普通士兵,一共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而能参战的壮丁有一千三百五十万人。我接受符命,考察前人制度,也要一一设置完备。”于是,王莽设置了前、后、左、右、中大司马的职位,赐给各州牧首到县宰,都有大将军、偏将军、裨将军、校尉的称号。坐着驿站马车的使者,在各个郡国往来,每天差不多有十批,仓库里没有现成的粮食供应,驿站的车马也不够用,就向路上的行人征用车马,一切都从百姓那里索取。
秋天七月,大风把王路堂吹毁。王莽下诏书说:“壬午日傍晚时分,突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房屋被吹塌,树木被折断,我非常恐惧。我思考了十天,才明白其中缘由。当初符命上说立王安为新迁王,在洛阳建国;立王临为统义阳王。当时有人议论说:‘王临在洛阳建国称统,意味着占据国土中心,是新朝的正统,应该立为皇太子。’从那以后,王临就长期生病,即使病好了身体也没完全康复。王临上面有兄长却称太子,名分本来就不正当。自从我即位以来,阴阳失调,粮食减产,蛮夷侵扰,盗贼作乱,百姓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仔细思考这些过错的根源,就在于名分不正。现在,立王安为新迁王,立王临为统义阳王。”
王莽又下诏书说:“黄色最为宝贵,红色为下等。命令郎官、侍从等官员都要穿大红色的衣服。”
很多观测云气、推算术数的人都说有大兴土木的征兆。九月甲申日,王莽在长安城南修建九座祭庙。黄帝庙占地西十丈见方,高十七丈,其余的庙规模减半,建筑规格十分宏大。为了修建这些庙宇,朝廷广泛征召天下工匠,还鼓励官吏百姓自愿捐钱捐粮助力修建,运送物资的人在道路上络绎不绝。工匠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精巧。修建这些庙宇花费了数百万钱财,服劳役的工匠和囚徒死去的有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