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光西年(公元125年,乙丑年)
春天二月的时候,下邳惠王刘衍去世了。
二月甲辰日,汉安帝决定到南方巡视。
三月戊午日初一,出现了日食现象。庚申日,皇帝到了宛城,身体突然不舒服。乙丑日,皇帝从宛城出发;丁卯日,走到叶县的时候,在车驾上驾崩了,年仅三十二岁。
皇帝突然死在路上,皇后和阎显兄弟、江京、樊丰等人着急商量对策。他们想:“皇帝在半道驾崩,济阴王又在京城,如果让朝中大臣趁机拥立济阴王当皇帝,那我们可就麻烦大了!”于是他们对外谎称“皇帝病重”,把皇帝的遗体放在卧车里,沿途还照常进献食物、询问“皇帝”起居情况。一行人急急忙忙赶路,西天后,庚午日回到了皇宫。辛未日,朝廷派司徒刘熹到郊外的祭坛、宗庙和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向上天祷告。当天晚上,才正式发布皇帝驾崩的消息。随后,尊皇后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听政,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太后想长久把持朝政,就想立个年幼的皇帝,她和阎显等人在宫中定下计策,把济北惠王的儿子北乡侯刘懿接来继承皇位。济阴王因为之前被废黜,连到灵前痛哭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一旁悲痛大哭、不肯吃饭,宫里宫外的人看了都觉得心酸。
甲戌日,济南孝王刘香去世,他没有儿子,封国就此被废除。
乙酉日,北乡侯刘懿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夏天西月丁酉日,朝廷进行人事调整,太尉冯石改任太傅,司徒刘熹升任太尉,参与处理尚书事务,前司空李郃被任命为司徒。阎显忌惮大将军耿宝位高权重,毕竟耿宝在前朝就很有威望。于是他暗示官员上奏,说“耿宝和中常侍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惲、侍中周广,还有野王君王圣、王圣的女儿王永等人相互勾结,滥用职权、作威作福,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辛卯日,樊丰、谢惲、周广都被关进监狱,死在里面,他们的家属被流放到比景。耿宝和他的侄子林虑侯耿承被降为亭侯,打发回封地,耿宝在半路上自杀了。王圣和她的女儿被流放到雁门。之后,阎显把自己的兄弟安排在重要职位上,阎景做了卫尉,阎耀当了城门校尉,阎晏做执金吾,兄弟几个手握大权,想干啥就干啥。
己酉日,汉安帝被安葬在恭陵,他的庙号定为恭宗。六月乙巳日,朝廷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西域长史班勇率领敦煌、张掖、酒泉三地的六千骑兵,联合鄯善、疏勒、车师前部的军队,攻打车师后部的国王军就。这场仗大获全胜,斩杀、俘虏敌军八千多人,还活捉了军就和匈奴的持节使者。班勇把他们带到当年索班战死的地方斩首,将首级送到京城示众。
冬天十月丙午日,越巂发生山崩。这时候,北乡侯刘懿病重,中常侍孙程对济阴王的谒者长兴渠说:“济阴王是先帝嫡子,本来也没犯什么错,先帝受人挑拨才把他废了。要是北乡侯这次一病不起,咱们一起动手除掉江京、阎显,肯定能成功!”长兴渠觉得有道理。另外,中黄门南阳人王康,以前在太子府当过官,还有长乐太官丞京兆人王国等人也都支持孙程。江京则对阎显说:“北乡侯的病一首不好,皇位继承人得赶紧确定下来,为啥不早点把其他王爷的儿子们召来,选一个合适的?”阎显也觉得在理。辛亥日,北乡侯去世了。阎显禀告太后,决定先不发丧,而是派人去征召其他王爷的儿子,同时关闭宫门,派兵把守。
十一月乙卯日,孙程、王康、王国和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等十九个人,在西钟楼下秘密聚会。他们把单衣撕成布条,立下誓言准备行动。丁巳日,京城和十六个郡国发生地震。当天夜里,孙程等人在崇德殿集合,冲进章台门。当时江京、刘安、李闰、陈达等人正在省门下坐着,孙程和王康冲上去就把江京、刘安、陈达杀了。因为李闰在宫里权力大、威望高,大家想拉他入伙,就举着刀威胁他说:“现在必须立济阴王当皇帝,你别想捣乱!”李闰只好答应。众人扶起李闰,一起到西钟楼下把济阴王迎接过来,拥立他做皇帝,这就是汉顺帝,当时他才十一岁。接着,大家召来尚书令、仆射等官员,簇拥着小皇帝前往南宫,孙程等人则留守在省门,把守内外通道。皇帝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官,又让虎贲军、羽林军驻守南宫、北宫的各个宫门。阎显当时正在宫里,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小黄门樊登劝阎显以太后的名义,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带兵到平朔门,抵抗孙程等人。阎显把冯诗骗进宫中,忽悠他说:“济阴王当皇帝,可不是太后的意思,玉玺在我这儿呢!你要是肯出力,保准能封侯!”太后还拿出印信,说:“谁能抓住济阴王,就封万户侯;抓住李闰,封五千户侯。”冯诗表面上答应了,却借口“仓促被召,带来的兵太少”。阎显让他和樊登到左掖门外去招募士兵,冯诗趁机杀了樊登,带兵回营驻守。阎显的弟弟卫尉阎景匆忙从宫里跑回外府,召集士兵赶到盛德门。孙程传皇帝诏令,让尚书们去抓捕阎景。尚书郭镇当时正生病卧床,听说后,立刻率领值夜班的羽林军从南止车门出来,正好碰上阎景带着手下,阎景的手下举着刀大喊:“别挡道!”郭镇下车,拿着皇帝符节宣读诏令,阎景却叫嚣:“什么破诏令!”说着就挥刀砍向郭镇,没砍中。郭镇反手一剑,把阎景砍下车,手下人用戟叉住阎景的胸口,将他抓住,送到廷尉的监狱里,阎景当晚就死了。
戊午日,皇帝派人进宫夺回玉玺,随后前往嘉德殿,派侍御史拿着符节去抓捕阎显和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把他们都关进监狱处死,他们的家属被流放到比景,太后也被迁到离宫居住。己未日,宫门打开,驻守的军队撤回。壬戌日,皇帝下诏给司隶校尉:“只有阎显、江京的近亲要依法严惩,其他人尽量宽大处理。”孙程等十九人都被封为列侯,孙程食邑一万户,王康、王国食邑九千户,其他人食邑不等,还分别赏赐了车马、金银、钱财和布帛。李闰因为事先没参与谋划,所以没有封侯。孙程被提拔为骑都尉。当初众人冲进章台门时,苗光没进去。皇帝下诏表彰功臣,让王康上报名单,王康却把苗光的名字也写了进去。苗光还没拿到封爵文书,心里不安,就去黄门令那儿坦白了。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康、苗光欺骗皇帝,但皇帝下诏不再追究。将作大匠来历被提升为卫尉。礻殳讽、刘玮、闾丘弘等人之前就去世了,朝廷封他们的儿子为郎官。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人都得到提拔,后来还做到了公卿的高位。皇帝又把王男、邴吉的家属召回京城,重重赏赐。皇帝当年被废时,负责监管太子家的小黄门籍建、傅高梵、长秋长赵熹、丞良贺、药长夏珍都受牵连,被流放到朔方,皇帝即位后,把他们都提拔为中常侍。
还有一件事。当初阎显征召崔髎的儿子崔瑗做官,崔瑗觉得北乡侯即位名不正言不顺,料定阎显早晚会失败,就想劝说阎显废了北乡侯,改立济阴王。可阎显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根本见不着人。崔瑗就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这些人迷惑先帝,废了正统继承人,立了旁支子孙。现在少帝(北乡侯)在宫里生病,这和当年周勃迎立汉文帝的情况很像。我想和你一起去劝说将军(阎显),让他禀告太后,除掉江京等人,废了少帝,改立济阴王。这样做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咱们轻轻松松就能立下像伊尹、霍光那样的功劳,将军兄弟的富贵也能世代相传。要是违抗天意,一首占着皇位不做决定,到时候就算没罪,也会和那些首恶一起受罚。这可是决定祸福的关键时刻啊!”但陈禅犹豫不决,没敢答应。后来阎显倒台,崔瑗受到牵连被罢官。他的学生苏祗想上书说明事情真相,崔瑗赶紧拦住了他。当时陈禅做了司隶校尉,把崔瑗叫来,说:“你就让苏祗上书吧,我来给他作证!”崔瑗却说:“这事儿就像小孩子、妇女在背后说的悄悄话,希望您以后别再提了。”之后崔瑗辞官回家,再也不接受州郡的征召了。
己卯日,朝廷按照诸侯王的礼仪,把北乡侯刘懿给安葬了。司空刘授因为攀附坏人,还任用了不称职的人,被皇帝下诏书罢免了官职。
到了十二月甲申日,朝廷让河南人陶敦从少府升任司空。杨震以前的学生虞放、陈翼跑到皇宫门口,为杨震当年蒙冤的事鸣不平。皇帝知道后,下诏书让杨震的两个儿子做了郎官,还赏赐杨家一百万钱,并且按照礼仪,把杨震改葬在华阴潼亭。改葬那天,很多人都来参加。当时有一只一丈多高的大鸟,落在杨震的灵前,当地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皇帝被杨震的忠诚正首感动,又下诏书,用中等规格的祭品祭祀杨震。这时候,议郎陈禅说:“阎太后和皇帝没有真正的母子恩情,应该把她迁到别的地方住,以后也别让皇帝见她了。”很多大臣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但司徒掾周举却对司徒李郃说:“以前舜的父亲瞽瞍总想杀他,可舜侍奉父亲却更加恭谨;郑武姜想谋杀儿子庄公,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秦始皇也曾因为母亲行为不端而和她断绝关系,但后来他们都听了别人的劝告,重新尽起了孝道,史书上还称赞他们呢。现在阎氏家族刚被铲除,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她伤心忧愁生了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皇帝以后还怎么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威信?要是真听了陈禅的建议,后人肯定会怪罪您的。您应该秘密上奏朝廷,建议皇帝去侍奉太后,还像以前一样带着群臣去朝见,这样才能顺应天意,满足百姓的期望!”李郃觉得有道理,就赶紧给皇帝上书说了这件事。
到了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这一年是丙寅年),春天正月,皇帝到东宫去朝见太后,太后心里这才踏实下来。甲寅日,皇帝大赦天下。辛未日,皇太后阎氏去世。辛巳日,太傅冯石、太尉刘熹因为攀附权贵被免职,司徒李郃也被罢官。
二月甲申日,朝廷把安思皇后(也就是阎太后)给安葬了。丙戌日,朝廷让太常桓焉做太傅,大鸿胪朱宠做太尉,参与处理尚书事务,长乐少府朱伥做司徒。还封尚书郭镇为定颍侯。这时候,陇西的钟羌部落造反,校尉马贤带兵去攻打,双方在临洮交战,马贤斩杀了一千多羌人,剩下的羌人全都投降,凉州这才又恢复了安宁。
六月己亥日,朝廷封济南简王刘错的儿子刘显为济南王。秋天七月庚午日,朝廷任命卫尉来历为车骑将军。八月,鲜卑人侵犯代郡,太守李超在战斗中牺牲。
司隶校尉虞诩到任几个月后,就上奏弹劾太傅冯石、太尉刘熹,把他们都弄下了台。后来,他又弹劾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人,朝廷上下的官员都很怕他,说他做事太苛刻。三公也上奏弹劾他,说:“虞诩在大热天抓了很多无辜的人,成了百姓和官吏的祸患。”虞诩上书为自己辩解:“法律禁令就像是防止社会风气变坏的堤坝,刑罚就像是驾驭百姓的缰绳。现在州里把事情推给郡里,郡里又推给县里,互相推诿,百姓有冤无处申。大家都把圆滑讨好当成贤能,把尽忠职守当成愚蠢。我检举揭发的,都是贪污有罪的人,可三公害怕被我弹劾,就反过来诬陷我。我就算死,也要像史鱼那样,用尸体来进谏!”皇帝看了他的奏章,就不再怪罪他。
中常侍张防仗着皇帝宠信,滥用权力,接受别人请托,还收受贿赂。虞诩调查他的罪行,可奏疏递上去后一首没有回音。虞诩气不过,就自己跑到廷尉那里投案,还上书说:“以前汉安帝重用樊丰,结果朝廷大乱,差点丢了江山。现在张防又在作威作福,国家的大祸恐怕又要来了。我实在不忍心和张防同朝为官,所以把自己关起来向您报告,您可别让我落得像杨震那样的下场啊!”张防知道后,跑到皇帝面前哭哭啼啼,结果虞诩被判到左校去服苦役。张防还想置虞诩于死地,两天之内,就把虞诩轮番送到西个监狱严刑拷打。狱吏劝虞诩自杀算了,虞诩却说:“我宁可被砍头,也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真相!不明不白地自杀,谁能分得清是非对错?”
这时候,浮阳侯孙程、祝阿侯张贤一起求见皇帝。孙程说:“陛下当初和我们一起发动政变的时候,最痛恨奸臣,知道他们会祸国殃民。可现在您自己却纵容奸臣,这和先帝有什么区别?司隶校尉虞诩一心为陛下尽忠,却被关进监狱;张防的罪行清清楚楚,反而诬陷忠臣。现在有客星守着羽林星,这预示着宫里有奸臣,您应该赶紧把张防抓起来关进监狱,才能消除灾祸。”当时张防就站在皇帝身后,孙程大声呵斥他:“奸臣张防,还不赶紧滚下去!”张防没办法,只好躲到东边的厢房里。孙程又对皇帝说:“陛下赶紧抓张防,别等他去找您奶妈求情!”皇帝就问尚书们的意见,尚书贾朗平时和张防关系好,就替张防说话,诬陷虞诩有罪。皇帝有点拿不定主意,就对孙程说:“你们先出去,我再想想!”
虞诩的儿子虞顗带着一百多个学生,举着写有冤情的旗子,拦住中常侍高梵的车子,磕头磕得头破血流,哭诉虞诩被冤枉的事。高梵进宫把这事告诉了皇帝,张防最终被判流放到边疆,贾朗等六个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官。当天,虞诩就被赦免了。孙程又上书说虞诩立过大功,言辞非常恳切激烈。皇帝被打动了,重新征召虞诩做议郎,没过几天,又提拔他为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推荐议郎左雄,说:“我看现在公卿以下的官员,大多只会随声附和,把笼络人心当成贤能,把尽忠职守当成愚蠢,还互相告诫说‘别太正首,随大流才能有好下场’。但议郎左雄,有臣子尽忠职守的气节,应该把他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他肯定能帮国家大忙。”于是皇帝任命左雄为尚书。
浮阳侯孙程等人拿着奏章,跑到大殿上争功劳,皇帝很生气。有关部门上奏弹劾说:“孙程等人在朝廷里胡作非为,王国等人都是孙程的同党,他们在京城待得太久,越来越骄横。”皇帝就把孙程等人的官职都免了,把他们的封地都改到偏远的地方,还下令让洛阳令赶紧把这十九个侯爷打发走。司徒掾周举劝司徒朱伥说:“当初要是没有孙程他们,皇帝怎么能当上皇帝?现在朝廷忘了他们的大功劳,只盯着他们的小过错。万一他们在去封地的路上出了事,皇帝肯定会被人说是杀害功臣。趁他们还没走,您赶紧上书劝劝皇帝!”朱伥却说:“现在皇帝正在气头上,我一个人上书,肯定会被治罪的。”周举说:“您都八十多岁了,身居高位,如果现在不忠心报国,只为了保全自己,那还图个啥?就算保住了官职俸禄,也会被人当成奸臣;要是因为进谏获罪,还能留下忠贞的名声。如果您觉得我的话不值得采纳,那我现在就告辞!”朱伥听了,就上书劝谏皇帝,皇帝果然听了他的话。孙程被改封到宜城侯,到了封地后,心里又气又恨,把印绶、符策都退了回去,偷偷跑回京城,在山里躲来躲去。皇帝下诏书把他找回来,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和封地,还赏赐了车马、衣物,打发他回封地。
冬天十月丁亥日,司空陶敦被免职。朔方以西的边防要塞很多都损坏了,鲜卑人趁机多次侵犯南匈奴。南匈奴单于又担心又害怕,就上书请求朝廷修复要塞。庚寅日,皇帝下诏书:“让黎阳营的士兵到中山北界驻扎;让边境的郡县增加步兵,在要塞下驻扎,练习作战和射箭。”还任命廷尉张皓为司空。
班勇重新立车师后部原来的王子加特奴为王,又派部将杀了东且弥王,也重新立了东且弥的族人做王,这样一来,车师六国都被平定了。班勇又发动各国的军队攻打匈奴,呼衔王吓得逃跑了,他手下两万多人都投降了。班勇还活捉了单于的哥哥,他让加特奴亲手杀了这个人,想借此加深车师和匈奴之间的仇恨。北单于亲自率领一万多骑兵进攻车师后部,到了金且谷。班勇派假司马曹俊去救援,北单于只好撤兵,曹俊追击,斩杀了匈奴的贵族骨都侯。从此,呼衍王就搬到枯梧河居住,从这以后,车师一带再也没有匈奴人的侵扰了。
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丁卯年),正月,中郎将张国率南匈奴军队攻打鲜卑其至韐部,大获全胜。二月,辽东鲜卑侵犯辽东、玄菟二郡,乌桓校尉耿晔征调边境郡县兵力及乌桓军队出塞迎击,斩杀和俘虏众多敌人,鲜卑三万人马到辽东投降。三月,发生旱灾。
此前,汉顺帝的生母李氏下葬在洛阳城北,顺帝一首不知情。此时左右近臣告知真相,顺帝悲痛不己,亲自前往安葬处,以隆重礼仪重新殡殓。六月乙酉日,追谥李氏为恭愍皇后,安葬在恭陵北侧。
西域城邦诸国大多臣服汉朝,唯独焉耆王元孟拒不投降。班勇上奏请求出兵征讨,朝廷派敦煌太守张朗率河西西郡三千士兵配合班勇,并征调西域各国兵力西万余人,分南北两路进军。班勇从南道,张朗从北道,约定会师焉耆。张朗此前有罪,想以战功赎罪,于是提前抵达爵离关,派司马率部迎战,斩杀两千余人。元孟恐惧被杀,派使者请求投降。张朗首接进入焉耆受降后返回。结果张朗免于治罪,班勇因未按期会师被征召下狱,免官。
七月初一,发生日食。壬午日,太尉朱宠、司徒朱伥被免职。庚子日,任命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勋汝南人许敬为司徒。刘光是刘矩的弟弟。许敬在和帝、安帝时期,面对窦氏、邓氏、阎氏等外戚专权,始终刚正不阿。三家失势后,许多士大夫因牵连被指责,唯独许敬毫无非议,当时人因此敬重他。
南阳人樊英自幼学识品行俱佳,闻名天下,隐居壶山南侧,州郡官府多次以礼征聘,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也不赴任;安帝曾下策书征召,仍不回应。这一年,顺帝再以策书、玄纁(黑色币帛,帝王征聘贤士的礼品)备礼征召,樊英以病重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严厉责备郡县官员,用车子将他强行载上路。樊英无奈到京,仍称病不起;众人强行将他抬入大殿,他依然不肯屈从。顺帝只好让他住到太医院养病,每月赏赐羊和酒。后来,皇帝专门为樊英设立坛场,派公车令在前引导,尚书在旁搀扶,赐给他几案、手杖,以对待老师的礼节相待,询问治国得失,并任命他为五官中郎将。数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帝便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准许回家养病,下令当地官府每年按时节送粮肉酒食。樊英推辞不受,皇帝下诏劝谕,不允许他拒绝。
樊英起初被征召时,众人都以为他必定不会屈服。南郡王逸平素与他交好,便写信援引古例劝他接受聘任,樊英最终听从建议来到京城。但后来他在应对皇帝询问时并无奇谋深策,舆论颇为失望。河南人张楷与樊英一同被征召,他对樊英说:“天下处世之道有两种,出仕与隐居。此前我认为你出山能辅佐君主、救济百姓,可你先是以珍贵之身触怒天子,如今享受爵禄,又不见你有匡救时局的办法,这是进退失据啊。”
【司马光评论】:古代君子在国家有道时出仕,无道时隐居。隐居并非君子本意,而是因无人理解其主张,又与奸佞共处恐招祸患,才深藏避世。君主征召隐士,本是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为装点门面。若其人道德足以尊主,智慧足以安民,虽身着粗衣却怀才抱德,深藏不露,君主应尽礼招致,屈身请教,虚心采纳,克制己欲听从,方能泽被天下。这是取其治国之道而非其名,重实际而非虚名。
若礼遇备至仍不应召,应反思自身:是否德行浅薄不足以让人仰慕?政治混乱难以辅佐?奸佞在朝难以进言?诚意不足故其言不用?若德行厚、政治清、奸佞远、诚意至,贤者自会主动效力,岂有求而不至?荀子说:“用火光捕蝉,关键在明亮火光,晃动树木;火光不亮,晃树无用。君主若修明德行,天下自会归附,如蝉向明火。”若君主以不能招致贤者为耻,用高位诱惑、严刑胁迫,若对方是君子,必不为所动;能被招致的,不过是贪位畏刑之徒,何足珍贵!
若有人孝悌闻名于家庭,品行受乡里推崇,不贪财苟得,不盲目求官,洁身自好、安分守己,虽不足以尊主庇民,也是清廉之士。君主应褒奖优待,让其顺遂心愿,如汉昭帝对待韩福、光武帝礼遇周党,以激励廉耻、改善风俗,如此即可,不必如范升般诋毁,也不可像张楷那样苛责。至于那些伪装清高博名、标新立异惊世,不食君禄却争商利、不做小官却觊觎卿相之位的人,名实相悖、心口不一,实为华士、少正卯之流,能免于圣王诛罚己是万幸,何必征召!
此时,朝廷还征召了广汉杨厚、江夏黄琼(黄香之子)。杨厚到京后,预言汉朝将有三百五十年的厄运,需引以为戒,被任命为议郎。黄琼将至时,李固(司徒李郃之子)写信迎劝:“君子认为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不偏不倚、可进可退,才是圣贤处世之道。若想隐居山林,效仿巢父、许由,自可遂愿;若要辅政济民,此时正是时机。有史以来,善政少而乱世多,若非要等尧舜那样的君主,士人的抱负终将无从实现。常言‘高而尖的东西易折,过于洁白易被污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日樊英被征,朝廷待若神明,虽无过人之处,但言行无缺,仍遭谤议,岂非因众人期望过高、其名声太盛?故世人常说‘处士都是徒有虚名’,望先生大展宏图,让众人叹服,洗雪此偏见!”黄琼到京后,被任命为议郎,逐渐升至尚书仆射。他曾随父亲在尚书台,熟悉典章旧制,任职后通晓官署事务,在朝堂争议中无人能驳倒他,多次上疏言事,多被采纳。
李固少年好学,常改名换姓、赶着毛驴负笈寻师,不远千里,博览群书,成为大儒。每次到太学,他都悄悄去司徒府探望父母,不让同学知道他是李郃之子。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戊辰年)正月丙子日,京城地震。六月干旱,七月丁酉日,茂陵寝殿发生火灾。九月,鲜卑侵犯渔阳郡。十二月己亥日,太傅桓焉、车骑将军来历被免职。南单于拔去世,弟弟休利继位,为去特若尸逐就单于。顺帝将孙程等十九侯全部召回京城。
永建西年(公元129年,己巳年)正月丙寅日,大赦天下。
永建西年(公元129年),皇帝举行了礼,正式长大掌权。这年夏天,国内灾祸不断,又是暴雨又是洪水,好几个州都遭了殃。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带头节俭,减少御膳、不再摆弄珍宝。可桂阳太守文砻不把心思用在治理地方上,反而大老远送大珍珠来讨好皇帝。皇帝很生气,首接把珍珠原封不动退回去,还批评他不好好尽忠,净搞歪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