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旅店,黛玉立刻修书一封,并未提及自己的身份,只说是路过客商,交代了事情来龙去脉。写好书信,她找了一块黑色棉布,小心翼翼地将财物包好,准备夜探银州卫。
众人见黛玉打算只身前往,纷纷请缨相陪。黛玉知道银州卫是朝廷精锐,实力远胜盗匪,不愿几人涉险。
迎春见状,急道:“我的功夫在众姐妹之上,我陪你去。”
众女之中,除了宝钗外,迎春年纪最长,她既开口,此事便这么定下了。
入夜,黛玉和迎春换上深色衣服,背着包裹,趁着夜色的掩护,去往银州卫所。
东北匪患猖獗,但从不敢和正牌军交锋。银州卫夜间虽有士兵巡逻,但一众官兵从未想到,竟会有人夜探卫所。
黛玉趴在屋顶,看到巡逻的人过来,立刻将包裹扔了下去。她们不敢多作逗留,随即施展轻功,迅速撤离,匆匆返回客栈。
回到客栈,二人皆是气喘吁吁,却又抑制不住心内的激动。生平首次触犯宵禁,更在夤夜潜入官衙,还能全身而退。虽是违法之举,但却又刺激异常。
银州卫的士兵听到动静,立刻刀刃出鞘,警惕地环视四周。一名士兵上前,打开了包裹,看到里面的财物以及书信,忙去禀报了指挥同知。
刘同知睡梦里被人叫醒,看过书信,又看了包袱里的珠宝,心中暗自揣测,此等行事风格,定是江湖人士所为。但江湖中人即便读书识字,也很难写出这么好看的台阁体,他一时拿不准对方的来历。
刘同知坐在床上沉吟良久,吩咐道:“这几日严加盘查出城的人。”
他怀疑夜闯卫所之人,并非本县人士,若是外来之人,定会急于脱身,立刻出城。
士兵领命,又问道:“大人,包裹中的财物应如何处置?”
“你们按信上所说,先去案发地寻访苦主家属。若实在无法寻得,就充做军饷。”刘同知在银州近十年,知道土匪的秉性,从不留活口,估计那户人家已是凶多吉少。
次日清晨,黛玉一行人准备出城。城门虽增设了守卫,但看她们都是女子,不似卫所追查的江湖人士,便未加阻拦,任由她们出了城。
时至中午,一行人途经一座古寺,坐骑走了一上午,需要休息。探春勒住了马,众人下车修整。
黛玉举目望去,山门上写了三个大字,乾慧寺。门匾歪歪扭扭,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与蛛网,显然已废弃数年。
黛玉自问曾在银州卫里走过一遭,哪怕寺里有什么危险,她亦是不惧,闲庭信步地向内走去。
几人来至大殿,只见一个僧人盘腿坐在蒲团上,面朝佛像,背对着门口,轻声诵着经文。那僧人一身灰色僧衣,上面落着几个补丁。
和尚察觉到背后的动静,停下了诵经之声。黛玉看他的打扮,知对方是云游到此的僧人,被自己打扰了修行,心中暗道罪过。
宝钗歉然道:“打扰师父清修了,真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