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猜,他一定不知道,那晚她目送他的背影直至融进夜深的街角。
她拿起手机给他发了条信息:【这个手电筒也是你充话费送的吗?】
几秒钟后,收到了李周延的回复:【对啊,还送了俩鸡蛋都给我姥姥了。】
噗嗤一下,这次没忍住,她放任自己开怀笑出了声。
年少时关于世间美好的认知,贫瘠而空泛,黎湾的感知力在长期无望的生活中早就被打磨得只剩迟钝。
她不喜欢人类,人类可怜可恨又可悲,连她自己都命贱如草履。
可活着就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会,遇见那么一两个人,让你觉着,努力生活总归是能等来一点甜头的。
像天降?像凑巧?或者,也可以试试像命运的牵动?
那是一个特别的夜晚,因为一个特别的人。
记忆里,那晚的暗巷、树荫、楼间转角都充斥着一览无余的明亮。
黎湾静静跟在他身后,一言未发。
她手指微不可查的摩挲着手里的小手电,磨砂细腻的质感属于高级不菲的价额,沉甸郑重的熨帖在她手心。
她记得他瘦瘦高高的背影挡去了面前一半的光影,四下蝉鸣窸窣,他好像在跟她说着今天没画完的地质填图比例尺选得不对。
她左手仍旧拽着他的背包带,却不是因为害怕。
少年的声音被夜风被剪碎,风朗云轻的夏末,她抬头,看见了那轮皎洁的满月。
而活永远不会是一成不变,哪怕黎湾早已习惯了在群体生活中独来独往。
都说大学的美好时光会值得一生去回忆,在进入大学的第三年,她终于品尝到这话的滋味。
从小到大,她很少有朋友。
上大学前,同龄女生一部分人热衷恋爱追星打游戏,她插不上话。另一部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一概不懂。周末同学约着逛街,她没钱挥霍。
偶尔有一个跟她情况类似的同学,却是比她更为淡薄。
她们都很清楚,那些引人共鸣的喜好、优秀耀眼的才艺、打发时间的潇洒,背后隐含的都是一个个富足家庭带来的支撑。
可现在,她也有朋友了,还是两个。
那段时间,她和纪淳、李周延同进同出,一下课就扎进实验室。
他俩太过于优秀,很多时候黎湾在他们面前总会有种力不从心,暗自担心自己会拖后腿。
可那两人好像并不以为意,都是从小泡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的,习惯了荣辱不惊。
纪淳人好心也细,竞赛涉及的标本鉴定部分,黎湾弄不明的时候,他就周末去京郊漫山遍野的寻典型样本回来,按步骤一步步教她梳理鉴定过程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