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甘情愿被栓住,才不会出岔子。
但这些,她都没有告诉黎湾,也不打算告诉她。
她只是明确的找准自己的位置,“你俩都是成年人,能不能修成正果,是你们之间的事。做父母的有自己的分寸,比起干涉,尊重才是爱的前提。”
她抬眸望着桌对面的姑娘,那双冷清的眼睛里,有了柔和的笑意,“不管怎么样,阿姨都祝福你们。”
送走周景音后,黎湾独自在顶楼的餐厅坐到了天黑。
高楼与矮户的灯火点缀着首都的夜晚,驱不散她心里的空茫。
周景音,李周延的母亲,和她认识的所有母亲都不同。
今天的一切全部偏离了她的预想,她不知该作何感受。
人活在俗世,自然很难免俗,周景音出生在高门大户,从李周延身上能窥见的那些教条和家训,都是来自于父母。
可这样的父母却能把对孩子的尊重放在前,没有打着所谓的为你好,把自身意愿和家族责任强加到李周延身上。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合作,门当户对背后隐含的是强强联合,互帮互助。黎湾从前恐惧无非是自知自身价值微弱,无法给这样的家庭带来贡献。
而这样的大事大非面前,他们也并未用父母的权威对李周延施压,甚至连干涉都没有。
因为尊重自己的儿子,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喜好。
她知道周景音未必就对自己满意,但这样的开明足以让她怅然。
因为这也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儿子任性一生。
她想起自己从小见识过的那些两级分化的父母,要么对孩子读书的事极不上心,也许知道自己没文化,也就没指望孩子能读书成材,成绩不好就早点出来打工挣钱养家,别给家里添负担。要么把孩子当作改变全家命运的稻草,监督,控制到极端,生怕孩子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他们不知如何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懂什么是尊重,不懂保护孩子的天性,也分不清优劣,那是他们自己都没曾见识过的盲区。他们只是害怕多个累赘,怕本就苦大仇深又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家庭会被拖垮。
所以他们的孩子哪怕之后过上了还不错的日子,骨子里的自卑怯懦,战战兢兢,却怎么也摆脱不了。
那是上一代人传递给他们的焦虑、暴躁、粗鲁镇压和对生活的怨恨。
穷苦人的生存能力微弱得残酷,一步踏错,或许这辈子就再也没有挽救的机会。
悲哀的是,明明身陷在这恶劣的境地里,却还在不断滋生恐惧,恐惧生活会落入更差的境地,以致自觉形成了无休无止的闭环,将自己与孩子的一生彻底困住。
血淋淋的对比让黎湾心里滞闷得喘不过气。
她的母亲已经是这些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陆蕴芝没文化,没见识,没工作,全靠那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儿,独自一人拉扯她长大。在常年糟心的境地里,不顾周遭人嘲笑和劝阻,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托举孩子,不图未来反哺,只为让孩子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走上更好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