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州城头的冷雾,仿佛凝固了时间。
二十三日辰时,赵襦阳凭栏而立,玄色披风的边缘被晨风吹得微微卷起,像一抹即将融入这灰白世界的墨迹。
他的目光穿透薄雾,投向北面叛军大营的方向。
那里,几股黑烟仍未散尽,如同大地丑陋的伤疤。
昨夜玄甲营的奇袭,己然奏效。
薛七郎的身影如鬼魅般自城楼阶梯下浮现,单膝跪地,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启禀节度,敌营今晨于阵前处决逃卒七人,皆为昨夜惊乱中擅离营地者。其粮道己向北收缩二十里,前锋主力亦后撤至曲阳,与我军拉开了近三十里的距离。”
汇报完毕,他并未起身,静待指令。
城楼上,除了风声,唯有沙盘上细沙被指尖拨动的微响。
赵襦阳的食指在一座小小的隘口模型上停下,那是井陉。
他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们退,不是怕郭子仪的几千前锋,是怕‘不知道’。不知道郭子仪究竟来了多少人,不知道我们的虚实,更不知道下一刻,火会从哪个角落烧起来。”他收回手,淡淡道:“一念生疑,则万念皆惧。这颗种子,己经种下了。”
裴玉筝银甲在身,按着剑柄上前一步,眼中战意灼灼:“节度,敌军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正是乘胜追击之时!末将请命,愿率五百精骑,效仿玄甲营,再袭其营,必能扩大其混乱!”
“不。”赵襦阳的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一丝犹豫。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裴玉筝,又看向一旁同样面露困惑的戚薇。
“传我将令。”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城楼,“城中各寺观即刻再启水陆法会,诵经之声,昼夜不绝。命城中百姓,将家中衣物被褥尽数拿出,于城头、街巷晾晒。仓中存粮、草料,亦搬至向阳处翻晒。再传令下去,让瓮城里的孩子们,照常嬉戏,踢毽也好,追逐也罢,百无禁忌。”
这道命令让在场诸将尽皆愕然。
戚薇秀眉紧蹙,忍不住出声:“节度,我军刚挫敌锋,正该示强,令其不敢妄动。如此大张旗鼓地生火做饭、晾晒衣物,与常日无异,岂非向敌示弱,让他们以为我们外强中干,兵力己竭?”
赵襦阳的嘴角勾起一抹难测的弧度,他重新望向北方那片压抑的营地:“安禄山生性多疑,我若此刻尽起城中兵马,列阵城头,擂鼓挑战,他反倒会认定我是在虚张声势,诱他来攻。可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城内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仿佛城外十万大军只是拂面清风。这份‘看不懂的平静’,才会让他夜不能寐。他会想,赵襦阳凭什么如此有恃无恐?是郭子仪的主力己到左近?还是城中另有我不知道的杀手锏?人心,从来看不穿的,才是最可怕的。”
当夜,月色被浓云遮蔽。
薛七郎如一缕青烟,再度消失在城外的夜色里。
他没有去敌营,而是绕向更北的范阳驿道。
黎明前,他截住了一名快马加鞭的叛军传令兵。
没有惊动任何人,一场无声的搏杀在林间结束。
从传令兵贴身的行囊中,薛七郎搜出了一卷用火漆密封的羊皮手令。
手令被呈到赵襦阳案前时,烛火跳动,映着他沉静的脸。
展开羊皮,一股凶戾之气扑面而来。
那熟悉的、张扬跋扈的字迹,正是安禄山的亲笔:“传令史思明,若恒州三日内不降,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陈砚舟在一旁看得手脚冰凉,这短短一句话,预示着一座城池的血海滔天。
赵襦阳却凝视着那手令,良久,脸上竟露出一丝笑意。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那张狂的字迹背面,龙飞凤舞地写下八个字:“此令己阅,原物速返。”
写罢,他将手令递给薛七郎:“用你的法子,将火漆复原,连夜送回那传令兵的行囊里,让他安然离去。”
薛七郎接过手令,陈砚舟却百思不得其解:“节度,这……这是为何?截下屠城令,可昭告天下,揭其残暴……”
“天下人早就知道他残暴,不缺这一桩。”赵襦阳吹干墨迹,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架上,“我要的,是这封他亲手写下屠城令,再经我手批阅,最后由他自己的人,原封不动地送到史思明手中。如此,从起意到下令,再到执行,人证物证俱全。日后天下公论,史笔如刀,这便是安禄山自己递过来的刀柄。我要他亲手为自己立下一座刻满罪状的墓碑。”
次日清晨,那名侥幸逃生的传令兵从昏迷中醒来,只当自己是劳累坠马,检查行囊无误后,浑然不觉地继续策马北上。
二十西日午时,城西方向的尘土终于起了变化。
郭子仪的数千前锋铁骑,终于抵达井陉关外,并派出精锐的斥候,开始试探性地骚扰叛军大营的侧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