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粮政署的烛火刚吹灭,沈策己将胡二送来的密信叠成小块,塞进衣襟——信上“张五约倭寇月底三更袭宁波粮库”的字迹刺得人眼疼。宁波粮库刚按新法囤了三万石赈灾粮,是浙东百姓的过冬粮,若被劫,不仅之前的防御全白费,浙东粮价怕是要再涨起来。
“我亲自去宁波。”沈策对陈松说,“李参军懂粮库防御,让他跟我走;杭州这边你和李默盯紧,江苏、安徽的新法推行别断了,有急事飞鸽传书。”李参军闻言立刻拎起《粮库虫灾防治册》,又抓了把艾草石灰粉包:“俺还带了防虫药包,顺便再检查下宁波粮库的防虫措施,一举两得。”
出发前,沈策让人调了三十名精锐兵卒,每人配短弩、火把和弯刀,还特意找温州知府借了十套水师的轻便甲胄——宁波靠海,夜里风大,甲胄能挡风寒,也能防倭寇的短刀。
快马赶路的第二天,途经宁波下辖的慈溪县,沈策见路边有个老农背着竹篓,里面装着刚收的棉花,正往县城走。他勒住马,问:“老乡,宁波粮库最近是不是在加固?”老农点头,脸上带着安心的笑:“是啊!沈大人的新法好,粮库加了沙袋墙,还派了兵卒守着,俺们都把粮存在粮库附近的家里,不怕被抢了!就是听说有坏人想偷粮,俺们村还组织了护粮队,夜里巡逻呢!”
沈策心里一暖——百姓主动护粮,比再多兵卒都管用。他从怀里掏出半块麦饼递给老农:“辛苦老乡了,护粮时多留意,遇着陌生人就喊,兵卒很快就到。”
第三天傍晚,沈策一行终于抵达宁波粮库。胡二早己在门口等候,手里的探礁竿上绑着新标好的海域图:“沈大人!俺们查清楚了,张五藏在东边的‘野猫岛’,岛上有十几个倭寇,他还约了海上的倭寇快船,月底三更从粮库后门偷袭——后门是新修的,还没装栅栏,他们觉得好突破。”
沈策跟着胡二绕粮库走了一圈——粮库的前门和两侧都加了沙袋墙,派了兵卒守着,唯独后门只砌了半人高的砖墙,墙外是片芦苇荡,确实容易藏人。“布防分西步。”沈策蹲在地上,用树枝画防御图:
1。加固后门:李参军带工匠和百姓护粮队,连夜在后门砌三尺高的砖墙,墙外挖两尺宽的陷阱坑,坑里插削尖的竹片,坑上盖稻草和浮土,假装是平地;
2。海上巡逻:胡二带漕帮兄弟和五艘水师快船,夜里在野猫岛附近海域巡逻,截住倭寇的支援船,不让他们靠近宁波港;
3。伏兵埋伏:沈策带二十名兵卒,埋伏在后门两侧的芦苇荡里,每人手里握短弩和火把,等倭寇掉进陷阱,就放弩、扔火把;
4。粮库内防:留十名兵卒在粮库内巡逻,把靠近后门的粮囤转移到粮库中间,堆上湿麻袋防火,防止倭寇放火烧粮。
安排妥当,众人立刻行动。李参军带着工匠和护粮队,连夜和泥砌墙,百姓们主动送来家里的砖块,有的搬砖,有的和泥,连孩子都来帮忙递工具。胡二则带着漕帮兄弟,检查水师快船的船桨和投石机,确保夜里航行没问题。沈策亲自去后门的芦苇荡勘察,选了几处地势高的地方作为伏兵点,用芦苇做掩护,从外面根本看不见。
月底那天夜里,月亮被乌云遮住,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沈策带着伏兵趴在芦苇荡里,能听到远处海风吹过芦苇的“沙沙”声,还有自己的心跳声。三更时分,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张五和倭寇来了!
借着微弱的星光,能看到五十多个黑影,正猫着腰往粮库后门走。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倭寇,手里拿着弯刀,小心翼翼地往前探路。“扑通!”两个倭寇突然掉进陷阱坑,尖竹片刺穿了他们的腿,疼得他们惨叫起来。
“有埋伏!”张五大喊一声,想往后退。沈策立刻下令:“放弩!扔火把!”伏兵们的短弩齐发,箭矢射中了十几个倭寇;火把扔过去,落在芦苇荡里,瞬间燃起大火,照亮了整个后门区域。
倭寇们被火和箭吓得大乱,有的想往海里跑,有的想往芦苇荡深处躲。这时,胡二带着水师快船从海上赶来,船上的投石机把点燃的石头扔向倭寇,砸得他们抱头鼠窜。张五见势不妙,想独自逃跑,却被沈策拦住:“张五!你跑不了了!”
张五拔出弯刀,朝着沈策砍来:“都是你毁了我的好事!我跟你拼了!”沈策侧身躲开,同时一脚踹在他的膝盖上,张五单膝跪地,沈策趁机用短刀架住他的脖子:“别动!再动就杀了你!”
没一会儿,倭寇们要么被抓,要么被烧死、淹死,没一个跑掉。沈策让人把张五押起来,带去粮库审问。张五一开始还嘴硬,首到沈策拿出他写给倭寇的信,还有从他身上搜出的海盗联络信,他才招供:“我是想抢了宁波粮库的粮,运去海上卖给海盗,赚了钱再招兵买马,为万财兄弟报仇!”
“王万财贪赃枉法,通敌叛国,死有余辜!”沈策冷声道,“你勾结倭寇,抢百姓的救命粮,也不会有好下场!”
第二天一早,沈策让人把张五押到宁波城门口,当着百姓的面宣布他的罪行:“张五勾结倭寇,企图偷袭粮库,抢百姓过冬粮,判斩立决!”百姓们爆发出欢呼,纷纷喊着“沈大人英明”。
处理完张五,沈策又让人加固宁波粮库的后门,装了铁栅栏,加派了百姓护粮队,还让胡二继续在海上巡逻,防止倭寇再来。就在他准备回杭州时,亲兵捧着一封朝廷的急信跑进来:“沈大人!康熙爷的急信!说江南粮政新法效果显著,让您立刻去京城汇报,还要把新法推广到全国,另外,北方的山东也闹了粮荒,想让您去主持赈灾!”
沈策捏着信,心里犯了难——去京城能把江南的好法子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百姓受益;可山东粮荒紧急,百姓还在饿肚子,也不能耽误。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A。先去京城汇报江南粮政,再去山东赈灾B。先去山东主持赈灾,再去京城推广新法——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