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神情黯淡,精神也萎靡了许多,对顾正臣道:“《水浒传》若是不能出世,对不起恩师,我死不瞑目啊。”
顾正臣暗暗叹了口气。
若是让你知道,没遇到自己,别说水浒了,就是三国,你也看不到他们排版印刷,会不会直接死后直接僵了……
“对于这本书,陛下的顾虑颇深。”
“可《水浒传》里面的不少故事,早就在民间传开了啊。”
罗贯中声音有些无力。
顾正臣也不否认,《水浒传》的写作,并不是说完全的独家创作,而是在大量水浒戏的基础上整理、改编、创作出来的,说它是二次创作的成果也不为过。
众多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只不过聚义地点不同,有说在梁山泊的,有说在太行山的。不管哪里,总之,什么及时雨,什么青面兽、黑旋风、武行者等等,这些人与故事,在南宋、元朝时,民间已经开始传播了……
底层都传了一百多年,几代人了,这个时候说《水浒传》有问题,合不合适?
但朱元璋的顾虑与担忧也不完全是个人情感,独裁专断,缺乏自信,而是,这本书确确实实容易带来一些社会性问题。
比如明代中后期造反之人,通常都会使用水浒英雄的口号,比如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之类,甚至不少造反首领直接用《水浒传》的人名或诨号,比如李自成自称闯将,张献忠号称小霸王等……
回头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造反的时候,可没有什么诨号,就连刘福通、方国珍等人,也没起绰号,说起来,后来之人动不动起个绰号,还是学了水浒,有了诨号证明自己不是天罡就是地煞,总之,跟着干就得嘞……
教员评价水浒时,早年认为群众要革命,每个造反者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晚年时认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可以“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说到底,这本书确实有些争议,一旦出世,凭借书中的故事,必然广为传播,那随后会不会带来治理上的压力?
朱是大地主,怕的就是百姓造反,一个个都去梁山了,还打家劫舍,霍霍百姓,那怎么行……
顾正臣深深看着罗贯中:“陛下并没有禁止这本书出版,只是认为目前还不是时候。”
罗贯中反问:“那什么时候是时候,我已经老了,还能活到那一天吗?”
顾正臣沉默良久,最终道:“即便我们不在了,知道未来很好,还有必要抱着遗憾而去吗?”
罗贯中看向顾正臣,心头一颤。
是啊。
若是遗憾,他岂不是更遗憾?
他才三十六,这身体,就是让他活十年,也还不到五十,他想看到的,岂不是更多,他想要留住的,难道比自己更少吗?
自己毕竟,经历了潮起潮落,一把年纪了。
罗贯中收拾好情绪,看着顾正臣问:“你这身体,当真没有办法治好了吗?”
顾正臣抬手摸了摸胸口,轻声道:“目前来看,是这样。”
“目前?”
“是啊,目前,只能乐观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