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者说:“他们曾欲焚城灭国,岂能轻易信任?”
中间派提议:“先设观察席,三年评估,再定权限。”
没有人拔剑相向,也没有人宣布“圣旨已下”。他们争吵、举手表决、记录异议、约定下次再议。
监察使们站在角落,久久无言。
返程那日,为首的女子将一枚刻有“观”字的玉牌交给林昭:“我们会如实上报。但记住??信任如薄冰,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林昭点头:“我知道。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如何不踩碎它。”
数月后,海底传来消息:终焉之火暂封,玄鳞卫解除警戒。部分成员愿以学者身份登陆交流,研究灵脉调控技术。
与此同时,正平正式成立“双界研究院”,选址于海岸高地,建筑风格融合陆海特征:墙体采用抗压珊瑚砖,屋顶铺设太阳能晶板,内部设有共鸣厅,可供双方通过魂引共振直接对话。
姬渊成为首任院长。
他在开院典礼上说:“从前我们认为,文明的进步靠征服。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进步,是学会与不同的人坐下来谈,哪怕谈十次才有一次共识。”
十年过去。
正平不再是孤城,而成了“共治联盟”的核心。沿海三十城结成共同体,推行统一民议制度,设立巡回听证会,允许渔民直接质询官员,工匠参与政策制定,甚至连战俘都能申请公民身份。
更令人惊叹的是,海底族群首次派出使者参加春分大会。那位使者是一位年迈的女性,全身覆盖银鳞,说话时需借助翻译器,但她最后一句话让全场肃然:
“我们曾以为,陆族永远不懂牺牲的意义。但现在我们明白,有一种牺牲,不是献出生命,而是放下仇恨,选择相信。”
百年后,新一代少年在课本中学到这段历史时,老师不再只问:“你会打开那扇门吗?”
而是追加一句:“当你打开门后,该如何不让它再次关上?”
教室里依旧吵作一团。
有人说要建更多桥梁,有人说要加强监督机制,还有人说:“最重要的是,别让自己变成当初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
而在遥远的海底古城,那尊雕像依旧静默伫立。
只是如今,它的脚下多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此处曾埋葬恐惧与误解。
>今以记忆为基,以悔悟为砖,
>重建通往彼此的桥。”**
每当潮水漫过碑文,便会激起一圈圈涟漪般的蓝光,如同回应,如同低语。
林昭活到了八十九岁。
临终前,他躺在海边的小屋,听着浪声,握着姬渊的手,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不是什么世家开创者……我只是个赶上了时机的普通人。真正伟大的,是那些在我倒下后,仍然愿意站起来说话的人。”
他闭眼那晚,整片东海同时亮起无数灯火??那是沿海百姓自发点燃的灯笼,连成一片,宛如星河坠落人间。
三年后,姬渊辞去院长之职,回到最初相遇的渔村,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他常带学生去看那面古老的铜镜,告诉他们:
“它不会再指引任何人登上王座。但它会提醒我们??每当有人试图垄断真理时,就该有人站出来说:等等,我也想发言。”
风吹过祠堂,铜镜轻轻震动。
而在海底深处,新一轮星辰周期悄然临近。
这一次,观测台上站着的,是来自陆海双方的年轻学者。
他们仰望星空,手中握着共同绘制的星图,脸上没有恐惧,只有期待。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世家,不在血脉,不在神器,不在永恒的统治。
而在每一次选择对话而非战争,选择倾听而非压制,选择携手前行,哪怕跌倒,也不肯松开彼此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