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头,笑了笑:“当然。我家根在中原,饭也要吃中原的。”
她站在门口,看他身影消失在巷子尽头,忽然觉得,这个曾经让她自卑的村庄,这片她以为低人一等的土地,竟也能成为一个人愿意一次次回来的理由。
第二天,小嫂起得格外早。她翻出母亲留下的樟木箱,从底层抽出一本布面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家传食谱》。她坐在院中石凳上,一笔一画抄录起来。抄到“胡辣汤十七味”时,她停住笔,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忽然决定??她要把这些recipes整理成册。
第三天,她去了镇上的打印店。
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见她抱着一叠手写稿进来,好奇地问:“阿姨,出书啊?”
小嫂脸一红:“不是,就是……想留个记录。”
老板翻了翻,越看越惊讶:“哎哟,这可不是普通菜谱!这是中原饮食的活化石啊!胡辣汤的香料配比、烩面筋的晾晒时辰、蒸卤面的三蒸九醒……这些细节,现在都没人讲究了!”
小嫂低头:“我娘说,规矩乱了,味道就没了。”
老板忽然眼睛一亮:“这样,我认识市文化馆的人,他们正在征集‘民间非遗技艺’。你这个,完全可以申报!”
小嫂吓了一跳:“我……我就一家庭主妇,哪够格?”
“怎么不够?”老板激动起来,“真正的文化,不在高楼大厦里,就在老百姓的灶台上!你这手艺,是你娘传的,你娘是你姥姥传的,一代代往下走,这就是根!”
小嫂怔住了。
那天晚上,她把整理好的食谱交给贺晨。贺晨翻了一遍,沉默良久,才说:“小嫂,你做了一件大事。”
“真的吗?”
“真的。”他抬头,“你知道为什么我的超能力会刷新吗?因为它总是在回应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需求。第一季度,人们盲目投资,所以我有了‘风险预判’;第二季度,社会浮躁,所以我感知趋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忘了‘味道’从何而来,所以给了我‘味觉溯源’的能力。”
他轻轻合上本子:“而你,正在做一件对抗遗忘的事。你不是在写菜谱,你是在保存记忆。”
小嫂眼眶发热。
一周后,市文化馆派人来了。一位戴眼镜的女研究员听完小嫂讲述,当场落泪:“我们找了十年,想找一个完整传承中原传统面食技艺的人,终于找到了。”
申报材料递交上去,不到一个月,小嫂的名字出现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公示名单上,项目名称:中原传统家常面食制作技艺。
消息传来那天,康家炸开了锅。
康家老七第一个在家族群发红包,备注:“恭喜小嫂,咱们康家出大师了!”丁家姐妹连夜打电话道歉,说以前不懂事。胡幸子竟然也发了条朋友圈,只有一张图??她家餐桌上摆着一碗胡辣汤,底下写着:“妈妈的味道,回来了。”
小嫂没转发,也没回应。她只是默默把那份公示文件打印出来,压在了母亲遗像前的玻璃板下。
又是一个周末,贺晨再来吃饭。
这次他带了相机。饭后,他认真拍下了每一道菜:烩面筋、胡辣汤、蒸卤面、炸酱捞面……甚至还拍了小嫂的手??那双手粗糙,有关节炎留下的微肿,可切菜时稳如磐石。
“我在做一个项目。”他对小嫂说,“叫《中国人的饭桌》。我想记录那些被忽略的、却真正支撑着我们活着的食物和人。”
小嫂摇头:“我算什么名人,拍我干嘛?”
贺晨看着她:“你不算名人,但你是‘根’的守护者。这个时代太快了,很多人忙着追逐‘新’,却忘了‘旧’里藏着什么。而你,让我吃到了不该被遗忘的味道。”
他顿了顿,轻声说:“下一季,我的超能力可能会变成‘共感’??能通过食物,感受到吃它的人的记忆与情感。如果真是那样,我希望第一个体验的,还是你做的饭。”
小嫂笑了,眼角有泪光闪动。
她没说话,只是转身进了厨房,端出一碗刚煮好的鸡蛋挂面,上面卧着一个溏心蛋,撒了点葱花。
“你先尝尝这个。”她说,“我妈坐月子时,外婆给她做的。她说,这碗面里,有‘新生’的味道。”
贺晨接过,吃了一口,蛋黄流淌,面软而不烂,汤清却浓郁。他闭上眼,许久,才睁开:“我尝到了。是希望的味道。”
窗外,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院子里那口老灶台上。炊烟袅袅升起,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