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帆跟李灵的电话刚打完,浦应辛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他们俩相互对视了一眼后,浦应辛打开了免提。
“清彦你好!”
浦应辛从书桌边起身,走到了林筱帆身旁。
“浦应辛你好~我刚才给筱帆打电话没打通,有个急事要跟你们说~小宇刚给我打电话说李灵要辞职,让我帮劝劝挽留下来。”
“我觉得这事吧…你们俩得知情…我…”
孙清彦显得有些为难,也有些尴尬。
他觉得这事小宇找到自己帮处理,弄得自己像是越俎代庖,拒绝也不好,同意。。。。。。
夏至后的第三天,山谷迎来了今年最安静的清晨。
露水沉在蔷薇叶尖,迟迟不肯坠落,像时间也被这静谧凝住。李灵比往常早起两小时,坐在试验田边缘的木阶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姜茶。她没开广播,也没启动任何设备,只是看着那片被夜雨洗过的花海,任思绪随着晨雾缓缓流动。
昨天的声音展映会结束后,她收到了陈小雨的母亲寄来的一封信。信纸很薄,字迹颤抖,写着:“我终于敢听那段录音了。听到玻璃碎的时候,我还是哭了,但听到后来的笑声……我觉得他真的活过来了。”末尾附了一句,“谢谢你没有把他的痛苦藏起来。”
李灵将信折好,放进贴胸的口袋里。她知道,有些声音一旦被听见,就再也无法回到沉默之中。它们会在某个人的心底生根,长出勇气的枝桠。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宇发来的消息:“我们在怒江边上的一个傈僳村,信号极弱,只能断续传图。今天有个老人讲完故事后,突然跪下来亲吻录音笔。我们都不知所措,但他笑得很平静,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说的话值得被留下’。”
她望着屏幕良久,指尖轻轻滑过那张模糊的照片??一位满脸沟壑的老者双手合十,掌心夹着一支黑色录音笔,阳光从他身后斜照进来,仿佛为那一刻镀上了金边。
她回了三个字:“他在。”
不是“他存在”,而是“他在”。就像当年她第一次在档案馆按下录制键时,心里默念的那样:我在听你。
太阳渐渐升高,试验田里的蔷薇开始舒展花瓣。李灵起身,沿着小径走向静语堂。今天的触觉叙事工作坊由玛格丽特主持,主题是“记忆的温度”。报名的孩子比上周多了近一倍,连林小满的母亲也悄悄递来一张纸条:“我想试试看能不能‘画’出我女儿小时候哭的样子。”
推开教室门时,屋里已经坐满了人。莉拉正蹲在地上摆弄一套新到的触感模块??这些小装置能模拟不同材质的表面温度与纹理:冰凉的铁栏、温热的牛奶杯、粗糙的树皮。她看见李灵,立刻跑过来拉着她的手,指向一块泛着微光的蓝色面板。
“她说这是冬天早晨的窗玻璃。”翻译在一旁解释,“她记得那时候,每天醒来都要用手指擦开一片雾气才能看见外面。”
李灵蹲下身,和她一起触摸那块面板。冷意顺着指尖蔓延上来,带着一丝潮湿的气息。她闭上眼,忽然想起自己童年住在北方外婆家的日子:每早醒来,总能看到窗上结满霜花,奶奶会用热水杯沿边缘慢慢化出一个小圆圈,让她窥见外面银白的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段前奏。”她轻声说,“然后接上炉子烧开时水壶的哨音。”
莉拉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星星。
玛格丽特站在黑板前,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教鞭,上面缠绕着彩色丝线。“孩子们,”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今天我们不讲故事,我们重建感觉。因为有时候,语言太轻,撑不起一段沉重的记忆;而触觉,却能让遗忘重新站起。”
她示意一位名叫阿岩的盲童上前。男孩十三岁,去年因一场山体滑坡失去双亲,也是“触觉叙事工程”中最沉默的一个。他缓慢地伸出手,碰触摆在桌上的五个样本盒。
第一个是沙土混合落叶的质感,冰冷而松散??他说这是事发那天他趴在地上爬行时的感觉。
第二个是金属扶手的冰凉坚硬??那是救援队抬担架时碰到的护栏。
第三个是棉布包裹体温的柔软??母亲最后一次抱他时穿的那件旧外套。
第四个是雨水滴落在额头的节奏??整整三十七分钟,没有停歇。
第五个……他迟迟不敢碰。那是一块微微发热的陶瓷片,模拟的是灶台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