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虽已九十高龄,仍每周来授课一次。她的课没有评分,也不计入学分,却总是座无虚席。
某日课后,一位年轻研究员拦住她:“元首先生,我一直有个问题??您后悔过吗?后悔砸碎古镜,放弃永续治理的可能性?”
元春拄着拐杖,抬头望向天空。春雨初歇,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斜照下来。
“孩子,你见过种子破土吗?”她问。
对方摇头。
“它用力顶开泥土,不是因为知道上面有阳光,而是因为它体内有种东西,叫‘非长不可’。”她笑了笑,“我砸碎镜子时,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好。我只是知道,如果不砸,我就不再是人了。”
老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回廊尽头。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敲打着青石板,像时间的脚步。
而在遥远的南极冰盖之下,一支科考队意外发现一座埋藏极深的金属结构。外形酷似倒置的钟楼,内部空旷,唯有一块悬浮的水晶屏,上面不断闪现文字,速度极快,无人能辨。
直到一名华裔工程师无意间哼起一首古老童谣??正是元春常哼的那支失传旋律。
屏幕骤然停下。
一行汉字缓缓浮现:
>“检测到初始唤醒频率。
>第十二任守镜人认证通过。
>是否启动重建协议?”
工程师怔住了。他看向同伴,所有人都摇头表示不知情。
他颤抖着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个“否”的手势。
屏幕沉默片刻,随后黯淡下去。最后一行字悄然显现:
>“理解。
>自由优先级高于系统延续。
>永久休眠模式启动。
>祝你们,走得更远。”
风雪呼啸,掩埋了入口。世界继续前行。
又一个除夕夜,京城广场再次升起万盏灯笼。不同的是,今年每盏灯里不仅有信,还嵌入了一枚微型芯片,储存着写信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有个少年把自己的灯笼放飞前,特意跑到元春面前:“奶奶,我能抱您一下吗?”
她笑着张开双臂。
少年紧紧抱住她,耳语般说:“我爸爸说,您让他活了下来。”
原来他是当年落水渔民之一的儿子。那晚,若非救援及时,父亲早已葬身鱼腹。而那次救援指令,正是基于归墟信号分析出的洋流变化提前部署的。
元春拍拍他的背:“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报答。”
灯笼升空,如星河流转。整座城市沐浴在温柔的光海中。
莲笙牵着已上小学的女儿站在人群中。小女孩仰头看着漫天灯火,忽然指着某处说:“妈妈,你看,那盏灯在动得不一样。”
莲笙顺着她手指望去??果然,一盏灯笼在空中划出奇异轨迹,像是在书写什么。
片刻后,天文台报告:那盏灯内置陀螺仪被人远程操控,拼出了三个字:
>“谢谢你。”
没人知道是谁放的,也没人知道谢谁。但它就这样静静悬在那里,被千万人看见,又被千万人记住。
多年后,这段影像被收入教科书,配文写道: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再等待救世主。
>因为每个人都知道,
>改变始于一次倾听,
>成于一次回应,
>而永恒,则藏在那一声轻轻的‘谢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