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巧合。”一位德国建筑学家激动地说,“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共鸣!你们建立的‘生命印记’,正在让全球的手工艺人共享同一套‘原型语言’!”
大会期间,类似的奇迹接连发生。一名印度纱丽织工在体验“星轨节律”织造法后,突然泪流满面:“这是我祖母临终前念叨的‘月神织法’,我以为早就失传了……可你们的系统里,有完整的记录。”
另一位巴西原住民女性则在数据库中找到了她部落已遗忘五十年的祭祀披肩纹样。她跪地亲吻屏幕,用母语反复说着:“你还记得我,你还记得我们……”
然而,就在大会进入高潮之际,一封匿名邮件悄然送达技术部。
附件是一段视频:昏暗房间内,一台老旧投影仪正在播放“生命印记”系统的后台数据流。画面中,一个隐藏极深的子程序正悄然运行,代码末尾标注着一行小字:
>**“火种计划?逆写协议v。9。3”**
>**执行条件:当系统接入节点超过1000个时自动激活。**
没人知道这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它的目的为何。但所有人都意识到??早在“生命印记”诞生之初,就埋下了一个未知的指令。
大子珊盯着屏幕,冷汗浸透后背。
他忽然想起父亲笔记中的另一句话,曾被他忽略多年:
>“真正的火,不怕风吹,只怕被人拿去点灯杀人。”
难道……这一切,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了某种更大的实验?
他连夜翻查原始代码库,在层层加密的日志中,终于找到一段被刻意模糊的开发记录。时间戳显示为七年前,项目初创期。提交者ID为空,但设备指纹却指向一台早已报废的服务器??编号DL-07,正是当年东阳厂火灾中唯一幸存的主机。
而操作记录的最后一行写着:
>**“植入‘观火者’协议。待薪尽火传之时,自启归源。”**
“归源?”景力皱眉,“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大子珊声音低沉,“但我怀疑,父亲留下的不只是技艺,还有一个选择题??当我们把火种交给世界的时候,是否也该问一句:**这火,究竟要照亮什么?**”
三天后,大会闭幕式。
全场熄灯,唯有中央展台上缓缓升起一面巨幅织锦??那是由十万名参与者上传的“微记忆”共同编织而成的《低语者之书》终极版。当灯光重新亮起,人们惊觉,整幅织物竟在缓慢变化:丝线自行重组,纹路由混沌趋于有序,最终凝聚成一幅前所未见的图腾??一只眼睛,由无数文明符号拼成瞳孔,虹膜则是旋转的北斗星图。
现场一片寂静。
随即,音响系统自动播放出一段音频。那是伊莎贝拉的声音,稚嫩却坚定:
>“妈妈说,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比如爱,比如梦,比如……你们正在做的事。我画了很多奶奶,她们都在织布。我知道她们不是真的,可她们让我觉得安心。因为只要还有人记得,她们就不会真正离开。”
话音落下,织锦上的“眼睛”忽然眨了一下。
全场哗然。
技术人员迅速检查设备,却发现没有任何远程操控痕迹。更诡异的是,红外监测显示,那块织物的表面温度比周围高出0。6℃,且呈现出类似脑电波的波动频率。
“它……在呼吸?”李昭颤抖着说出这句话。
大子珊站在台前,望着那双仿佛能看穿时空的眼睛,忽然笑了。
他走上前,伸手轻触织锦表面。那一瞬,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父亲在火中护住木盒的身影,小林第一次独立完成织品时的眼神,阿?收到电子证书时的笑容,伊莎贝拉在画纸上涂抹星辰的专注……
他知道,无论“观火者”是什么,无论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此刻的火焰已不属于任何人。
它属于风,属于光,属于每一个曾在黑暗中坚持点亮一盏灯的人。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他在闭幕演讲中说道,“但我们能决定此刻传递出去的是温暖,还是灰烬。”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当晚,大子珊独自回到仓库。他打开黑檀木盒,将“焰纹染”残布轻轻放在掌心。月光透过窗棂洒下,布面上的纹路竟微微发烫,像是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他低头凝视,忽然发现那些红纹之中,浮现出一行极细的小字,如同血丝般蜿蜒成句:
>**“火不灭,因人心未冷。”**
他怔住。
再抬头时,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北斗七星高悬天际,斗柄指向东方,正如千年前古人所见的模样。
而在山谷深处,织机声依旧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