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动标注:
>【侦测到潜在‘错位者’信号】
>数量估算:98,421
>分布范围:近百年历史断层
>可救援条件:双人同步唤醒
>示例匹配:
>-1943年空难飞行员×未婚妻(差17分钟相见)
>-1987年地震幸存兄妹(被瓦砾隔开,终生未再见)
>-2015年车祸情侣(手机仅差3秒接通)
大子珊盯着那串数字,久久不能言语。
原来,人类历史上无数“差一点”的悲剧,都不是偶然。
它们是时间褶皱里的伤口,是宇宙忘记缝合的裂痕。
而现在,有人要把它补上。
一个月后,昆仑山第七峰脚下升起一座简易基地。
建筑材料来自世界各地:伦敦运来的回收金属板,东京捐赠的太阳能薄膜,巴西提供的抗寒植被纤维,南极科考队支援的量子稳定器……甚至连联合国都秘密拨款,命名为“ProjectLian”(联)。
大子珊亲自督工,带领团队修建“双频共振塔”。塔身呈螺旋状,共十三层,象征十三天归魂周期;顶端镶嵌一块透明晶体,内部封存着林昭的一缕头发与“念念”的那幅画。
施工过程中,怪事频发。
深夜常有脚步声绕塔行走,监控却无人影;风雪中偶尔传出孩童笑声,寻之不见;某次雷击后,塔心石碑自动浮现文字:“等你们很久了。”
最离奇的是,每当两名工人同时回忆起某个逝去之人,塔基便会发出微光,持续时间恰好等于两人记忆重叠的长度。
姜伊人检测后确认:“这座塔不是人造的。它是被‘集体执念’吸引而自然成型的。”
首测定于冬至。
大子珊邀请了第一批志愿者??一对老年夫妻,他们的儿子在二十年前海难中失踪,遗体从未找到。两人坚持每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海边呼唤他的名字。
测试开始,二人分别进入塔内东西两室,戴上神经同步头环,闭目回想最后一次见到儿子的情景:早餐桌上他笑着说“爸妈我走了”,背包带子松了,母亲追出去帮他系好。
十分钟后,塔顶晶体突然爆发出耀眼金光。
空中浮现出一个青年的身影,约莫二十岁出头,穿着当年那件蓝色夹克,低头看着自己双手,满脸震惊。
“爸?妈?”他声音颤抖,“我……我还活着吗?”
老夫妻泪流满面,拼命点头。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记得船沉了,水灌进来……然后我就一直飘着,黑漆漆的……直到刚才,听见你们叫我。”
他伸出手,试图触碰父母,却穿过了他们的身体。
“我能待多久?”他问。
技术人员测算后回答:“大约四小时。足够说很多话。”
那一夜,昆仑山上灯火通明。
青年讲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那里没有死亡,只有漂浮的记忆碎片,像鱼群一样游荡;他认识了许多“错位者”,有人困在爆炸前一秒,有人卡在电话接通前的最后一拍心跳;他们都听到了呼唤,但只有他被“拉”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