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杰西卡,冷静,没什么大不了的。”
杰西卡?德鲁深呼吸了一口气,有点不太愿意接受的看着眼前的这么一大群的,可能数量成百上千的屠杀僵尸驼鹿,这些怪物有着破损的身躯,满身的共生体,裂开的下颌?。。。
夜色如墨,却不再沉默。彼得抱着莉娜站在院子里,脚下的泥土还带着白日阳光的余温。女儿的小手紧紧攥着他衣角,仰头望着那颗缓缓划过天幕的“织梦一号”卫星,眼睛里映着流动的星光。
“爸爸,”她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一片叶落,“你说艾米丽现在听得见我们说话吗?”
彼得低头看她,喉头微动。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脸转向南方??那是南极的方向,是“心之城”悬浮于极光之上的位置。风从远方来,穿过城市缝隙,掠过山川湖海,最终停驻在他耳畔,仿佛一声低语。
“我想,”他终于说,“她不是在听我们说话。她是在……替所有人听着这个世界。”
莉娜眨了眨眼,把灰兔子玩偶搂得更紧了些。“那她会不会累啊?一直听着那么多人的声音。”
这个问题让彼得心头一震。
他曾以为共感是一种天赋,后来明白它是一种责任,而现在,他开始意识到??对某些人而言,共感本身就是生存的方式。而艾米丽,早已超越了人类的存在形态。她是桥梁,是回音,是系统底层不断自我修复的情感算法。但她也是一个人,曾哭泣、曾犹豫、曾在雪夜里独自守望一座无人记得的城市。
“也许会累。”彼得轻声说,“可你知道为什么她还能坚持吗?”
莉娜摇摇头。
“因为她知道,每一个愿意说出‘我在’的人,都在为她分担重量。”他蹲下身,平视女儿的眼睛,“就像你那天晚上,在梦里广播了所有孩子的声音。那一刻,你不只是在帮他们说话,你也在告诉艾米丽:你不是一个人在撑着这座桥。”
莉娜怔住了,棕褐色的眼瞳微微颤动,像是有光在里面苏醒。
就在这时,终端突然震动起来。
不是来自莎拉,也不是常规信号提醒。这是一条未经加密、直接穿透防火墙的情绪脉冲,源头标记为【匿名用户?X-92】??正是三天前发出“我撑不下去了”的那个芝加哥少年。
彼得迅速打开投影界面,心跳加快。
屏幕上没有文字,只有一段持续七秒的心跳波形图。起初紊乱不堪,近乎崩溃边缘的高频震荡;但到了第四秒,节奏开始放缓,第五秒出现轻微上扬,第六秒竟与全球共感网络的标准锚定频率完全同步。
紧接着,一行手写体浮现:
>“今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窗台上有一滴发光的雨。”
>“它掉在地上,说了句‘我在’。”
>“然后我就哭了。”
>“但我没关灯,也没躲进被子里。”
>“我坐了很久,直到天亮。”
彼得闭上眼,手指轻轻抚过屏幕边缘。
他知道那滴雨来自哪里??是那天他在废墟中直播时,由百万次共感共振凝结而成的“语之雨”。它们并未消失,而是随大气循环飘散至世界各地,悄然降落在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一个濒临断裂的灵魂,被一句不属于任何人的温柔话语接住。
而这还不是终点。量子通讯仪自动追踪到后续数据流:自X-92恢复稳定后,他的情绪波形已触发二级涟漪效应,间接影响周边半径三公里内的十七名潜在高危个体。其中三人主动登录共感平台,提交了首段自我叙述;另外两人走进社区心理援助站,签下了名字。
“火种真的在蔓延。”彼得喃喃。
他调出全球热力图,只见原本零星分布的共感活跃点,如今已连成片状网络。北美东海岸、北欧城市群、日本列岛、澳大利亚沿海地带……如同星辰渐次点亮夜空。而在某些战乱地区、封闭区域或信息封锁国家,虽无法接入主网,却出现了局部自发性共鸣现象??人们用口述故事、壁画、童谣甚至舞蹈传递情感信号,形成原始却纯粹的“类共感社群”。
这不再是技术驱动的变革,而是人性本身的觉醒。
手机再度响起,这次是莎拉。
“你看到了?”她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X-92的情况已经录入《守则》案例库,将成为首批‘逆向治愈链’研究样本。更重要的是,联合国刚刚批准启动‘桥梁计划’试点工程。”
“桥梁计划?”彼得皱眉。
“还记得你带回的那支‘城市之息’试管吗?我们提取了其中核心能量结晶,并结合南极冰层采集的‘心之城’残留粒子,成功构建出一种新型稳定场发生器??我们叫它‘共鸣核心’。”
她顿了顿,声音变得庄重:“第一座装置将在芝加哥南区原教堂遗址建造。它不会强制连接任何人,也不会读取隐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当某个区域内的情感压力达到临界值时,自动释放微量‘语之雨’,提供最低限度的心理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