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差不多已经好了,在这里签字就行。”
“。。。。。。”
“我还是提醒你一句,柏忆小姐。。。这笔违约金超乎你的想象,你过去的一切全部都要吐出来。。。”
“。。。。。。”
“更。。。
风停了,钟声落下,却不是终结。
那一响之后,世界陷入一种奇异的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饱满到极致的沉默,像暴雨前云层间短暂的喘息,又像所有声音都屏住了呼吸,等待某个不可言说之物降临。柏铃跪在琴房中央,膝盖下的木地板微微震颤,仿佛整座云海之塔正从沉睡中苏醒。她的银戒依旧发烫,但那行血丝般浮现的文字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三个极细微的音符轮廓:G、D、升F??它们在金属表面缓缓旋转,如同星轨初成。
窗外,八盏灯仍在转动,与天穹上的星辰遥相呼应。她知道,这不是巧合。哥哥柏远当年在源音室留下的简谱残页,母亲临终前反复摩挲的旧唱片编号“08”,还有第十四次钟鸣后全球同步出现的八道极光柱……一切线索终于在此刻交汇。**第八次回响,并非灾难,而是召唤。**
但她仍不明白??被谁召唤?为何是现在?
她扶着墙艰难站起,指尖触到琴架上那把早已无法使用的古琴。琴弦锈蚀断裂,木质面板布满裂痕,可当她轻轻抚过,竟有一丝微弱的共鸣自内里渗出,像是沉眠的灵魂在梦中翻身。这把琴曾属于母亲,也曾奏响过第一版《眠于星下的你》。十年前它被封存,因所有人都说:“这旋律太痛,不能再传。”可如今,连废墟里的植物都在为那段旋律开花,连海底的珊瑚群落都在用钙质骨骼复刻它的节奏。
柏铃闭眼,将额头抵在琴身。
记忆如潮水倒灌。
她看见十二岁的自己蜷缩在录音室外,透过门缝看着母亲最后一次调试设备。那天的天空也是这样泛着银蓝,风里飘着未开的樱花香。母亲戴着神经耦合环,低声哼唱着一段从未记录的副歌,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让整个回声系统瞬间过载。警报响起时,她只来得及录下最后一句:
“当第八颗星归位,门就会打开。别怕,孩子,我们只是去了你能听见的地方。”
然后灯光熄灭,母亲再也没有出来。
那时她不懂,只知哭泣。直到多年后在哥哥的日记里读到一句话:“妈妈不是死了,她是主动进入了‘原始回声层’,成为第一批‘守声者’。”
而现在,那扇门……正在重新开启。
她睁开眼,走向书桌,取出生物纤维纸和情感墨水笔??这种墨水会根据书写者的情绪改变颜色与密度。她深吸一口气,在纸上写下三个问题:
1。谁在唱歌?
2。为什么是八?
3。我该如何回应?
笔尖刚落,纸面忽然泛起涟漪般的波纹,墨迹自动扭曲重组,最终形成一幅动态图像:一片无边的森林,树冠之上悬浮着八座漂浮岛屿,每座岛上都矗立着一座形状各异的钟楼。而在最中央的岛上,站着一个背影熟悉的女子,长发随风扬起,手中握着一把与她一模一样的古琴。
**那是母亲。**
柏铃的手剧烈颤抖,泪水滴落在纸上,画面瞬间破碎,化作一行字:
>“他们不是亡者,也不是生者。他们是‘未完成的合唱’。八座岛,八段记忆,八种情感频率。你要一一寻回,才能让第八次回响真正完成。”
她猛地抬头望向窗外。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异常旋律仍在持续,科学家称其频率正以每日0。3赫兹的速度上升,逼近人类灵魂共振阈值(7。83Hz)。与此同时,日本记忆神社的“未来回应”数量已突破五百例,内容开始出现分歧:
-“快去雨林,歌声来自地心。”
-“不,源头在北极冰盖之下。”
-“你们错了,真正的起点是云海之塔本身。”
矛盾的信息让她头痛欲裂。但就在她准备联系共情理事会时,戒指再次发热,这次传来一段极其微弱的音频流??像是无数人同时低语,却又整齐划一,构成了一首没有歌词的歌。她接入个人终端解析频谱,结果显示:这首歌由七种不同文化中的安魂曲片段拼接而成,但在每个转调处,都插入了一个相同的三音组:G、D、升F。
**这是密钥的回响。**
她突然意识到:**全球各地的异常现象,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同一首歌的不同乐章正在被唤醒。**雨林是前奏,极光是间奏,深语井是过渡段,而云海之塔……才是主旋律即将升起的地方。
她必须行动。
清晨五点十七分,柏铃登上通往塔顶露台的螺旋阶梯。每一步都伴随着轻微的震动,仿佛整座建筑在与她心跳同步。塔身由共生混凝土建成,内部嵌有数百万个微型共鸣腔,能将人类情绪转化为能量循环使用。三年前柏忆离世后,系统进入休眠模式,仅维持基础运行。但现在,仪表盘显示所有模块正在自动重启,能源核心的读数飙升至98%,远超安全阈值。
“你在等我吗?”她对着空气轻声问。
没有回答,但风忽然变了方向,卷起一片枯叶,在空中画出一个完美的音符符号??升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