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仔~专辑大卖!”
“谢谢~”
苏超抛过去一个zippo打火机。
侍者眼睛一亮。
这可是巨炮的馈赠,仅次于几个亿的那种礼物了。
“你来过?”
林知梦惊讶的看着苏超。。。
雪人融化的第三天,村委会送来一份加急文件。封面上印着“国家乡村振兴文化服务重点项目执行规范(试行)”的黑体字,右下角盖着红章,像一枚不容置疑的判决。王劲松坐在图书室老旧的木桌前,指尖轻轻摩挲着纸张边缘,仿佛在试探某种温度。林知梦站在他身后,目光扫过目录:共十二章,八十七条细则,涵盖场地建设、人员配置、数据管理、应急预案、宣传口径……甚至连“倾听空间照明亮度不得低于150勒克斯”都有明文规定。
“他们想把心跳变成节拍器。”她低声说。
王劲松没接话。他翻到附录三,《标准化心理干预流程参考模板》,里面赫然列出“情绪分级表”与“倾诉引导话术库”。他盯着其中一条示例:“当来访者表达孤独感时,建议使用‘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三段式回应。”他的手指微微发紧,像是被什么刺了一下。
这不是倾听,这是应对。
傍晚,小雨带着两名新志愿者前来报到??一个是刚毕业的心理学硕士,戴眼镜,说话条理清晰;另一个是退伍女兵,短发利落,眼神沉静。她们带来了上级配发的统一制服:藏蓝色夹克,左胸绣着项目徽标,背后印着“心灵之桥?国家认证服务点”字样。
“穿这个?”林知梦皱眉,“以前我们连工牌都没做过。”
“规定要求视觉识别统一。”女硕士认真解释,“有助于增强公众信任度和品牌辨识度。”
王劲松看着那件衣服,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参加学术会议时穿的白大褂。那时他以为专业就是整洁、标准、可复制。后来才明白,真正的连接往往发生在那些无法归类的瞬间??一个孩子突然抱住你的腰,一位老人拉着你的手反复念叨已故孙子的名字,或者某个深夜,录音机里传来一声长达十七秒的沉默。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所有人开会。没有PPT,没有议程表,只有炉火噼啪作响。他说:“从今天起,我们会收到更多资源,也会面对更多规则。我不反对标准,但我不能接受让标准取代真实。如果我们开始用话术回应痛苦,用流程切割人性,那我们就不再是桥梁,而成了收费站。”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竹叶摩擦的声音。
“所以,”他继续道,“我们要做一本‘反手册’的手册。”
众人不解。
“他们要操作指南,我们就给他们。但不是教人怎么‘正确地听’,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眼,什么时候宁可犯错也不能表演共情。”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在原有《倾听实践五项守则》基础上,逐条展开“非标准化解读”。比如第一条“不引导倾诉,只提供空间”,他们在备注中写道:“曾有一位父亲,在录音亭里整整坐了四十分钟,一句话没说。离开时他对我说:‘谢谢你没问我为什么不说话。’请记住,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最深的创伤,常常连名字都没有。”
第二条“不替代治疗,但建立转介机制”后附了一则案例:一名十五岁少女连续三个月每晚来录一段歌,歌词全是自创,内容模糊却充满压抑意象。志愿者未强行介入,仅定期确认其安全,并悄悄联系县医院心理科备案。半年后女孩主动坦白有自残倾向,经评估入院治疗。康复归来后她说:“如果你们当初逼我说出来,我可能会永远逃开。但你们让我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口,所以我回来了。”
这些文字被编入手册附录B,《例外即常态:关于不可复制的时刻》。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悄然浮现。
某日午后,一辆黑色商务车驶入村庄,下来三位西装笔挺的男子,自称来自某大型公益基金会。他们参观图书室,拍摄设备,询问运营模式,态度恭敬却不乏审视。临走前,领头人递上名片:“我们计划在全国推广‘心灵之桥’模式,首期拟资助五十个示范点,每个点投入两百万。只要贵方授权品牌使用权,并配合媒体宣传,即可签约。”
当晚,王劲松独自坐在屋顶天窗下,手机屏幕上还停留着对方发来的合作协议草案。条款第七条写着:“乙方需确保所有公开传播内容符合甲方倡导的‘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基调,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情绪或个体困境。”
他笑了,笑声很轻,像风吹过枯草。
他知道这些人想要什么??一个干净、可控、适合上热搜的“温情故事”。他们不需要真实的哭泣,只需要经过剪辑的眼泪;不需要复杂的伤痛,只需要可以包装成正能量的产品。
他回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