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阿枝震撼不已。
突然,球体裂开一道缝隙,一道柔和的声音响起:
>“欢迎回来,最后的讲述者。”
>“你是第一个拒绝被翻译的人。因此,你才是真正的‘泥土之声’。”
>“选择吧:重启系统,让所有生命重新学会倾听;或摧毁它,从此人类只能靠语言沟通??哪怕那会让他们越来越孤独。”
林小满怔住。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终极协议。
不是关闭静默系统那么简单,而是决定未来亿万生灵是否还能以气味、温度、色彩、震动来传递心意。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太多画面:
那个用脚踩节拍的女孩,终于跳起了完整的舞;
轮椅少年画出的燃烧森林,后来被做成公益展览,感动千万人;
还有苏娅写下“想飞”时,眼中映出的整片天空……
如果这一切都被剥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整齐、高效、逻辑严密,却再无诗意。
“我选择……保留。”他睁开眼,坚定地说。
球体缓缓闭合,随即爆发出柔和金光,如涟漪般扩散至整个通道,继而穿透大地,直冲云霄。
那一夜,全球各地同时出现奇景:
东京街头,一位失语症患者突然用手语比划出一首从未学过的俳句,旁人竟瞬间理解;
巴黎地铁站,盲人钢琴师弹奏的即兴曲,让所有听众“尝”到了柠檬的味道;
亚马逊雨林深处,部落长老抚摸树皮后流泪:“三百年前死去的儿子,刚刚对我说话了。”
而在云坪村,所有觉醒笔在同一时刻自动书写:
>**“新的协议已生效。从此,沉默不再是缺陷,而是另一种语言。”**
三个月后,联合国宣布成立“跨模态表达研究院”,总部设在回声城。林小满任首席顾问,但他更多时间仍留在村里,教孩子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世界。
苏娅学会了飞行??不是真的飞,而是穿上村民们为她特制的“风翼服”,借助山风与地面共振装置,让她在斜坡上滑翔数十米,笑声洒满山谷。
阿枝出版了《非语言文明史》,书中写道:“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来不是文字或语音,而是相信别人的心声值得被听见。”
至于林小满,他依旧每天在墙上写字。
有时是“今天阳光很好”,有时是“桑杰偷吃了豆腐”,有时只是简单一句:“我在。”
风吹过,带走墨迹,却带不走回响。
某日黄昏,他独自坐在山顶,望着远方雪峰。夕阳将云层染成金色,忽然间,他仿佛又听见了母亲的声音:
>“你做到了。但记住,真正的战斗,永远不在技术,而在每一次选择是否倾听的瞬间。”
他笑了笑,没回头。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