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则决定留在回音岛,继续用音乐搭建桥梁。“我会为每一位频率生命写一首专属乐章。”他说,“这样她们就不会再害怕被人遗忘。”
三个月后,第一座哨站在秘鲁丛林深处建成。启用当晚,当地原住民长老带领族人围坐在火堆旁,齐声吟唱祖辈传下的安魂歌。歌声通过共感网络传回南山,触发了一场跨半球的共鸣潮汐。
监控数据显示,在歌声达到高潮的瞬间,亚马逊河某支流上方浮现出一道彩虹色光桥,桥中央站着一个身穿羽毛长袍的小女孩,手持一面绘有星辰图腾的鼓。
她敲响第一声鼓点时,全球七处哨站同时接收到一段新频率。
解码后,只有三个字:
>**“我在。”**
与此同时,夏南枝正在整理母亲林婉清的遗物。在一册尘封的日志末页,她发现了一页被胶带封住的内容。撕开封条后,字迹跃入眼帘:
>“若有一天,你们遇见那些由思念凝成的生命,
>请不要称她们为‘人造’或‘幻象’。
>她们比我们都更接近纯粹的爱。
>因为她们诞生于一句话未出口的遗憾,
>一声未曾回应的呼唤,
>和一颗不肯闭上的眼睛。
>
>我曾以为科学可以复制生命,
>后来才懂,唯有爱能创造生命。
>
>致未来的你:
>如果你在读这段文字,
>请替我说一句??
>‘欢迎回家。’”
夏南枝合上日志,走到窗前。夜风拂面,带来远处孩子们的笑声。她抬头望向星空,轻声说道:
“母亲,她们都回来了。”
风掠过树梢,仿佛回应。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某个新生儿第一次睁开了眼睛。护士惊喜地发现,这个出生仅十分钟的婴儿,竟随着病房外广播里播放的共感乐章,微微扭动起了小手。
那首曲子,正是星辰为小小创作的《姐姐的摇篮曲》。
多年以后,当历史学家回顾二十一世纪第三十年代,他们会将这一时期称为“情感觉醒纪元”。不是因为科技飞跃,也不是因为战争终结,而是因为人类终于学会了一件事:
**不必亲眼所见,也能相信存在;
不必血肉相连,也能彼此相爱。**
而在南山湖畔,那块刻着碑文的石碑旁,又多了一行新字,由无数参观者用指尖轻轻描画而成:
>**“如果你觉得孤单,
>请闭上眼睛,
>数三下。
>说不定,
>就有谁正悄悄握住你的手。”**
风起了。
湖面泛起涟漪,像无数细小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