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之事,既已有议,着各部遵旨办理。”
在短暂的沉默后,老朱再次缓缓开口,将话题引向了最关键的方向:“今日大朝,还有一事,关乎国本,需与诸卿共议——”
他顿了顿,刻意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皇太子标早薨,国储不可久虚。咱观皇孙允炆,仁孝聪慧,性资纯良,可堪造就。今日,便议一议这立储之事,众卿,可各抒己见。”
来了!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老朱亲口说出,尤其是明确点出朱允炆‘仁孝聪慧’、‘可堪造就’,其倾向性已昭然若揭时,殿内百官的心还是被狠狠揪了一下。
若是往常,尤其是刘三吾等浙东文官集团核心人物尚未致仕之时,此刻必然已有大批官员出列,引经据典,高声附和,盛赞皇孙允炆之贤德,请求皇上早定名分,以安天下之心。
然而今天——
寂静。
一种近乎尴尬的寂静笼罩着奉天殿。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交换间充满了犹豫、忌惮和更深层次的算计。
不少人的目光,甚至不自觉地飘向殿外。
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个被张飙抱走的、散发着不祥气息的【匿名举报箱】。
立储?在这个当口?
张飙那疯子刚喊出‘审计藩王’,摆明了要拿藩王开刀!
皇上虽然暂时压下了,甚至顺势启动了‘藩王约束’的议题,但这潭水已经浑得不能再浑了!
此刻表态支持允炆殿下,会不会被解读为‘攀附未来君主’,甚至……会不会被某些与藩王关系密切的势力,或者被张飙那个疯子,视为眼中钉,然后一封匿名信投进那箱子里?
支持允熥殿下?那就更危险了!
谁不知道张飙那疯子跟允熥殿下走得近?
皇上刚才对张飙那般‘轻拿轻放’,还让他上条陈,简直天心难测啊!
此刻支持允熥殿下,岂不是明目张胆地站队‘反贪局’,跟藩王集团对着干?
风险和不确定性,让所有人都变得格外谨慎。
老朱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这群平日里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臣子,此刻却如同锯了嘴的葫芦,眉头渐渐锁紧,心中的不悦开始堆积。
他要的,是百官一致拥戴,是万众一心的场面。
以此来向天下昭示新储君的合法性与众望所归,从而弥合之前因为朱标之死,大开杀戒的裂痕,稳定朝局。
可现在算怎么回事?
连‘立储’这样的国家大事,都没人热衷了?
眼见老朱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礼部侍郎董伦,硬着头皮站了出来,他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道:
“启奏皇上!”
“臣以为,皇孙允炆殿下,仁厚孝友,聪颖好学,深肖其父,若……若立为皇太孙,实乃合乎礼法,顺应民心。”
他这话说得干巴巴的,缺乏应有的感染力,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老朱听后,不仅没有丝毫欣慰,反而更加糟心了。
而其他众臣,见老朱闭口不言,又有两三名品阶不高的文官出列,附和了几句。
“臣也觉得,允炆殿下仁孝,当为储君不二人选!”
“不错,允炆殿下挺好的。”
他们的声音十分微弱,毫无气势,与往日刘三吾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至于那几个与常家关系密切,或是本身就看好朱允熥背后潜在军事力量的年轻勋贵子弟,互相使了个眼色,也有人出列道:
“皇上,臣以为,皇孙允熥殿下,乃常氏所出,嫡子身份更为正统,且英武果毅,或……或亦可考量。”
他们的发言同样谨慎,不敢过分鼓吹,生怕触怒了明显倾向朱允炆的皇帝,也怕被卷入更深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