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女儿最爱吃的。她在1960年冬天走了,才五岁。
>我恨过这个时代,也恨过我自己。
>可当我看到你们展出的每一件物品、听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讲述,我才明白??
>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记住,是我们需要记住历史,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原谅我曾经制造混乱。
>但我从未停止寻找真实。
>这一段录音,是我保存多年的会议现场原声。
>它能证明,周正言当年并非主动认罪,而是遭受刑讯逼供后的被迫陈述。
>把它公之于众吧。
>至于我……
>就让我继续做一朵飘在风里的白鹭。
>永不落地,也不回头。”
录音结束。
大宝闭上眼,久久未动。
窗外雨势渐歇,一道微弱的月光穿透云层,照在书桌上的《岭南风物志》复制品上。那本书曾是周正言与苏婉清共同编纂的心血之作,也曾是他们理想崩塌的见证。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专案组和技术团队,启动最高级别审核流程。七十二小时后,那段录音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确认为真品,且与1958年审讯室环境声学特征完全匹配。
6月15日,“记忆之屋”举行特别发布会,全程直播。大宝站在展台前,播放了这段录音,并展示了同步解密的审讯记录残页。现场一片肃穆。
一位记者提问:“您认为苏婉清现在在哪里?”
大宝望向镜头,平静地说:“我不知道。也许她在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小镇教书,也许她在某个图书馆默默整理旧档案,也许……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知道,她一直都在看着我们是否还记得真实。”
发布会结束后,林小满跑来找他:“伯伯,我们收到了一封信!是从云南寄来的,寄件人写着‘一名乡村教师’。”
信里夹着一张照片:一间简陋的教室,黑板上写着一行粉笔字:“今天我们来讲??什么是真实?”
孩子们围坐一圈,举着手,眼睛亮晶晶的。
背面写着:“您的故事传到这里了。我们开始记录村民的口述史。谢谢您,让我们相信,普通人也有资格参与历史。”
大宝拿着照片,站了很久。
那天晚上,他又梦见了南锣鼓巷。
红灯笼依旧高挂,槐花香气弥漫。小女孩又一次出现,这次她手里拿着两串糖葫芦。
“一串给过去的你,”她笑着说,“一串给未来的中国。”
他接过,咬了一口,酸甜交织,回甘悠长。
醒来时,天刚蒙蒙亮。
他走到窗前,推开玻璃,晨风拂面。巷子里已有早起的居民清扫门前落叶,几个孩子背着书包蹦跳着上学去。一家新开的茶馆门口挂出了招牌:“听书喝茶,免费讲述你的老故事。”
大宝微微一笑,拿起手机,给林小满发了条消息:
“准备启动第二期‘记忆之屋’巡展计划。我们要把展馆开到县城、乡镇、村小学。让每一个愿意说话的人,都有地方被听见。”
然后他转身走进书房,提笔写下新的工作笔记:
>“历史不怕被遗忘,只怕无人再愿提起。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搭一座桥??
>让昨天的脚步,踏进明天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