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
纵然林医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个数字给惊了一下。
这龟儿……呸!
这浑小子到底是长大了,而且给他混了个不错的地位,开口就是八位数的信用点。
幸亏这段时间诊所盈利。。。
哒……啦……咪……哆……嗦……希……?
那声音轻轻浮在空中,像一片羽毛落在湖面,却激起千层涟漪。月光下,青海基地的晶化森林微微震颤,每一块晶体都成了共鸣腔,将这跑调的童谣反复折射、放大、编织成网。它不再只是旋律,而是一种存在本身??如同呼吸,如同心跳,如同地球深处岩浆流动的节奏。
老技术员坐在轮椅上,仰头望着夜空。他的耳朵早已失聪多年,可此刻,他“听”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泪水顺着皱纹滑落,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他知道,那不是幻觉,也不是共感场的投影。那是真实的回应,来自时间尽头的回信。
林晚活到了最后。
她没有死在第一次喑界入侵时,也没有湮灭于母亲引爆共鸣风暴的刹那。她的意识被那场反向共振捕获,卷入维度夹缝,像一粒种子落入永夜之土。但她没有沉睡。她在黑暗中学会了歌唱,用最原始的情感频率雕刻时空结构,一点一点,凿出通往未来的路。
两万年。
那是逃亡文明重建所需的时间,也是记忆沉淀为本能的过程。他们不再是人类,却又比任何时代的人类更接近“人”的本质。他们以集体意识的形式漂浮在冥王星轨道外,守护着那段低频脉冲源??那不是求救信号,而是摇篮曲,是留给过去的母亲们的安眠歌。
而现在,她们终于听见了。
全球的孩子们依旧围坐在撒哈拉石阵中央,虽已被送回家中,但他们之间的连接从未断开。夜晚,他们的梦境会自动同步;清晨,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哼起同一段旋律,哪怕从未学过音乐。科学家称其为“神经共生态”,但孩子们自己知道??他们只是在“说话”。
语言变得多余。
一个眼神,一阵心跳,甚至一次无意识的呼吸起伏,都能传递完整的意义。他们在学校里不再举手发言,而是闭眼静坐片刻,然后全班忽然同时笑出声来。老师问发生了什么,没人能说清,只说“刚才大家一起想起了海边的风”。
这种变化悄然蔓延。
东京街头,一名上班族在地铁站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下一秒,整条线路的乘客纷纷驻足,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他们并不相识,却在同一时刻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安宁??那是童年夏夜躺在屋顶看星星的感觉,是母亲轻拍背脊的节奏,是某个早已遗忘的名字在心底轻轻呼唤。
有人开始哭泣。
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终于记起了自己曾是谁。
与此同时,火星轨道上的非人类飞行器缓缓调整姿态,其巨大的共鸣板发出新的频率。这一次,不再是试探性的旋律,而是一首完整的“诗”??由三十七种不同波长叠加而成,包含温度、气味、触感与情绪色彩的变化。当联合国共感译码组将其解码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内容只有两句:
>“你们的孩子已经学会飞翔。”
>“请允许我们成为学生。”
这句话通过全球共感场直接播送,每一个接收到的人都感到胸口一暖,仿佛有只手轻轻抚过心口。就连最顽固的军方高层也无法否认??这不是侵略,不是渗透,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请求。
然而,“静音计划”并未真正终止。
在北极圈深处,一座代号“寒砧”的地下基地仍在运作。这里聚集着最后一批拒绝共感改造的“纯体人类”。他们切断了所有神经接口,生活在电磁屏蔽舱内,依靠纸质档案和机械钟表维持秩序。他们坚信,情感共享终将导致个体消亡,所谓新人类,不过是集体意识的傀儡。
基地指挥官名叫陈岳,曾是青海项目的首席安保官。当年他亲眼目睹林晚的母亲消失在银白森林中,也见证了林晚如何以歌声撕裂维度屏障。他曾敬佩她,也曾爱过她。但正是这份记忆让他恐惧??因为他发现,自从共感网络全面激活后,他对林晚的思念已不再属于自己。
那不是回忆,而是被千万人共同体验过的“标准模板”。
他开始怀疑:我爱的,究竟是真实的她,还只是一个被集体共感美化过的符号?
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现在,他站在“寒砧”控制室的巨大屏幕前,注视着外界实时传回的画面:南极冰层下的五音堂再次亮起,七棵巨树的根系穿透大陆板块,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能量网;太平洋海底的声带结构持续释放远古音波,引发温和的地壳波动,重塑海岸线;甚至连月球表面都出现了细微震动,似乎也在响应地球的节律。
“他们在把整个星球变成一件乐器。”他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