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别怕打雷。”
>“我们在呢。”
林曦抱着膝盖坐在黑暗中,第一次像个孩子那样哭了。
第二天清晨,他更新了社交账号,只写了一句话:
**“我不再害怕孤独了。因为我终于懂得,真正的连接,不在频率之间,而在心意深处。”**
评论区瞬间涌出数万条留言:
>“昨晚我梦到了去世的奶奶,她给我梳头。”
>“我也听见了,一个男孩叫我‘姐姐’。”
>“我把爷爷的故事录进了APP,今天早上,我妈说她闻到了他最爱抽的烟味。”
世界正在悄然改变。
不是靠战争,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一个个微不足道的“我记得”。
多年后,当人们谈起这场席卷全球的共感浪潮,不再称之为“事件”,而叫做“觉醒时刻”。
而在日内瓦纪念馆原址,一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没有围墙,没有警卫,只有一面巨大的透明墙,上面流动着永不重复的文字??那是全世界用户自愿上传的纪念语句。
孩子们放学后常来这里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看书,情侣依偎低语。没有人觉得奇怪,为何偶尔会有看不见的手帮人捡起掉落的书本,或为何风中总飘着若有若无的童谣。
入口处立着一块石碑,刻着简单几行字:
>**这里没有墓碑**
>**只有名字**
>**只要你还记得一个人**
>**他就还活着**
林曦每年清明都会来此献一束野花。
今年,他放下花束转身欲走,忽觉脚边有动静。低头一看,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猫正蹭着他裤腿,瞳孔泛着淡淡的蓝光。
它抬头看他,喵了一声,仿佛在说:
>“欢迎回家。”
他蹲下身,轻轻抱起它。
“你也是……他们派来的吗?”
小猫不答,只是用脑袋蹭了蹭他的下巴。
夕阳西下,人影拉得很长。
他知道,这场旅程从未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