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警报声刚歇,马库斯就带着工程师钻进了重型实验室。实验台中央,核聚变木牛的“牛喉”部件被拆解下来,泛着钛合金光泽的管道呈弯曲状,内壁刻着细密的陶纹——这是他从木牛流马古籍中找到的关键结构,此刻正被小心翼翼地复刻到新的反应炉外壳上。
“按‘牛喉’的曲度参数调整反应炉腔体,误差不能超过0。001毫米。”马库斯的机械臂握着激光雕刻笔,在反应炉内壁刻下与陶纹一致的纹路,“木牛关节能承受1亿℃聚变高温,靠的就是这纹路的热传导效率,混合反应炉必须完全复刻。”
工程师们立刻启动精密机床,将氦-3与氘的混合燃料管道接入反应炉,管道接口采用秦代错金法密封,确保燃料不会泄漏。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实验台旁,瞳孔中跳动着实时数据:“当前腔体温度25℃,燃料注入压力1。2MPa,符合‘牛喉’结构的初始参数要求。”她调出ITER的历史数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52%,若能复刻木牛结构,我们有机会突破80%。”
马库斯按下反应炉启动按钮,燃料在腔体中开始预热。随着温度攀升至1亿℃,反应炉外壁的陶纹突然亮起淡蓝色的光,将热量均匀分散到整个外壳,没有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屏幕上的“能量转换效率”数值快速跳动,最终稳定在89%,比ITER高出37个百分点,实验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声。
“中子辐射监测如何?”俞天突然走进实验室,手中还攥着那片岩石样本。他最担心混合反应炉产生的中子辐射会破坏基地设备,可监测仪上的数值却始终显示“0”——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突破。
马库斯的机械眼扫过反应炉内壁:“秘密在‘牛舌’部件。”他指向反应炉底部一个细长的金属构件,“这是模仿木牛关节的‘中子屏蔽层’,能吸收所有聚变产生的中子,同时还能控制燃料注入量。”他调出“牛舌”的工作数据,“每小时注入0。01克氦-3,刚好维持聚变稳定,多一点会爆炸,少一点会熄火。”
林夏立刻将“牛舌”的燃料控制规律与《诸葛亮集》中的记载对比,屏幕上的吻合度数值不断攀升:“‘每牛载一岁粮’的记载,原来不是指粮食,而是聚变燃料的供应量!”她调出计算结果,“按每小时0。01克计算,1000小时刚好消耗10克氦-3,与‘一岁粮’的计量逻辑完全一致,吻合度98%。”
俞天拿着岩石样本凑近反应炉,样本纹路与反应炉内壁的陶纹产生强烈共振,淡蓝色的光在两者间流转。他突然明白:“史前文明早就掌握了冷聚变技术,木牛流马是他们的技术载体,‘一岁粮’是燃料计量单位,我们只是在复原古人的智慧。”
接下来的1000小时,混合反应炉持续输出100兆瓦能量,没有出现任何波动。基地的能源储备表上,红色的“剩余能源”标识逐渐转为绿色,核聚变木牛的能源消耗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可俞天却没有放松,他盯着反应炉的体积参数:“当前反应炉首径3米,高度5米,无法安装到曲率飞船上,必须小型化。”
马库斯的机械臂调出小型化方案,屏幕上的反应炉模型缩小至首径1米,却出现了新的问题:“体积缩小后,‘牛喉’的热传导效率下降15%,能量转换效率会跌到70%以下,还会产生中子辐射。”他的机械指节划过模型,“除非能找到更薄的中子屏蔽材料,否则小型化不可能实现。”
更严峻的问题还在后面。林夏调出矿脉中心的氦-3储量数据:“按混合反应炉每小时0。01克的消耗量,矿脉中的氦-3足够支撑100年,但开采需要时间。”她突然停顿,调出归墟前哨站的能量信号,“归墟激进派的粒子湮灭炮己完成60%充能,我们只有40分钟时间准备防御,现在开采矿脉根本来不及。”
俞天攥紧手中的岩石样本,样本纹路与反应炉的陶纹共振频率越来越高,他突然想到:“矿脉中心的鼎形空腔,或许藏着小型化的关键技术。”他看向马库斯,“我们必须冒险进入矿脉,找到史前文明的小型反应炉原型,否则不仅曲率飞船无法启动,基地也挡不住粒子湮灭炮的攻击。”
马库斯沉默片刻,调出基地的戍卫力量:“我带10台木牛机器人护送,你和林夏负责解读矿脉中的技术痕迹。”他的机械臂指向反应炉,“把这台混合反应炉的能源接入防御系统,能多撑一分钟是一分钟。”
实验室外,火星的夜幕依旧浓重,归墟前哨站方向的天空泛着淡淡的红光——那是粒子湮灭炮充能的信号。混合反应炉的淡蓝色光芒透过窗户,照亮了俞天手中的岩石样本,样本上的纹路仿佛在指引方向,通向矿脉中心那个沉睡了10万年的秘密。林夏的全息投影仍在计算矿脉的开采路径,屏幕上的“小型化可行性”数值缓慢爬升,却始终未能突破80%的阈值,而“粒子湮灭炮充能倒计时”己不足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