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如刀,刮过井陉关的每一个垛口,卷起残雪,敲打着冰冷的铁甲。
赵襦阳的目光越过李嗣业坚实的肩膀,望向那片由无数甲士和旌旗构成的钢铁森林。
郭子仪的主力到了,就像一座沉稳的大山,压在了河北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也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这不是结束,而是真正决战的开始。
他翻身下马,动作干脆利落,不带一丝长途奔袭后的疲惫。
沉重的令符在掌心交接,发出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仿佛两股洪流在此汇合,敲定了未来战局的走向。
“非我奇功,乃万民共举。”他一字一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周围每一个亲兵的耳中。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瞬间激起千层浪。
那些跟随他从恒州杀出来的玄甲营将士,那些在白檀城下死里逃生的归义营老卒,眼中都迸发出灼人的光芒。
“万民共举!大唐必胜!”
不知是谁先吼出了这一声,随即,呼应声如山崩海啸,从赵襦阳的阵前,一路传递到关道尽头的郭子仪本阵。
两支从未谋面的军队,在这一刻因共同的信念而共鸣,震天的呼喝声在太行群山间反复回荡,惊得崖壁上的积雪簌簌而下。
当夜,中军大帐内,十几盏牛油巨烛将帅案照得亮如白昼。
郭子仪身材魁梧,须发虽己微霜,但一双眼眸却锐利如鹰。
他没有坐在帅位上,而是站在那副巨大的河北堪舆图前,静静地听着赵襦阳的禀报。
赵襦阳没有多余的客套,他将井陉伏击、白檀夜袭、范阳焚仓三役的战报与缴获的安军旗号、将领印信一一呈上。
他的叙述冷静而克制,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战事,只在关键处点明战术要点与兵力损耗。
但帐内诸将,无一不是沙场宿将,他们能从这平淡的语调中,听出背后隐藏的刀光剑影与九死一生。
当最后一份《河北民心疏》被送到郭子仪手中时,帐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这份奏疏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最朴实的记录:某村村民藏匿唐军斥候,某地乡绅散尽家财为王师凑粮,某城工匠冒死为叛军制造劣质箭矢……一条条,一桩桩,汇成了一句话:“安贼之强,在兵甲;其弱,在失道。今百姓愿为王师引路,愿为唐军藏粮,此即天意所归,民心所向。”
郭子仪缓缓读着,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墨迹未干的字,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许久,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赵襦阳,长叹一声:“好!好一个‘民心所向’!昔日只闻恒州赵使君死守孤城,忠勇可嘉。今日方知,你不仅有忠勇,更有经纬天下之才,谋深如海,志坚如铁!朝廷得此栋梁,何愁叛贼不平?”
这一声赞叹,掷地有声,也为赵襦阳在郭子仪这支庞大主力军中的地位,一锤定音。
帐外,寒风呼啸。
裴玉筝正亲手为一名老卒包扎臂上的伤口。
按照赵襦阳的命令,她开始整编伤亡惨重的归义营。
经过严格的筛选,三百名武艺高强、意志最坚定的精锐被补入了玄甲营,他们将成为赵襦阳手中最锋利的尖刀。
而余下的千余人,则被编为一支新的部队——“信民军”,不主冲锋,专司护粮、巡哨、联络地方豪杰、安抚百姓。
一名曾在范阳城内为唐军传递消息十年的老卒,在领到“信民军”的腰牌时,突然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将军,我……我叫李西,范阳人。我埋名十年,背着骂名,连妻儿都以为我是叛贼走狗……今日,今日我才敢堂堂正正地自称唐人!”
他的哭声压抑而痛苦,像一头受伤的孤狼。
周围的士兵们静了下来,许多人默默地别过头,眼眶泛红。
裴玉筝丢下手中的伤药,快步上前,用尽全力将他扶起。
她的声音清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记住你的名字,李西。记住你是唐人。从今往后,你们所有人,都不再是活在阴影里的影子,你们是光,是照亮河北百姓回家的光。”
不远处的陈砚舟正在登记名册,他将这一幕默默记在心里。
恰在此时,他眼角余光瞥见一抹熟悉的身影。
苏湄带着十几名恒州医馆的伙计,赶着几辆大车,风尘仆仆地从恒州方向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