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迅速展开。娜娜发动全球媒体矩阵,提前公布美军行动计划,标题触目惊心:《为消灭穷人的饭碗,超级大国竟派兵入侵喜马拉雅》。YouTube、Telegram、微博、X平台同步爆发舆情海啸。藏区僧侣自发组成人墙环绕试验田,手持经幡与稻穗诵经祈福;印度民间团体发起“一粒米一签名”运动,要求制止“生态殖民”;就连俄罗斯国防部也罕见发声,谴责“西方对亚洲生态主权的侵犯”。
美军最终止步于边境线外。指挥官接到国内命令:任务取消。理由??“国际形象风险过高”。
一个月后,西藏“净土”基地举行首次公开开放日。数十名中外记者登上高原,拍摄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红色茎秆的“曙光-雪莲”破土而出,叶片覆盖着天然抗冻蛋白结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科学家宣布:这种水稻可在年均温-5℃地区实现单季种植,未来有望解决高寒地带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
陈熙看着直播视频,久久无言。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从未停止,只是形式不断演变。法律、舆论、科技、信仰,全都成了战场的一部分。
又一个清晨,他独自走出气象站,站在雪原之上。远处,一架小型无人机缓缓降落,机身涂着熟悉的黄色标志。舱门打开,里面是一封信和一台微型投影仪。
信是纱织写的:
>“陈熙:
>
>今年春天,全村孩子都学会了写一句话:‘我是播种者。’
>我们建起了第一所‘田野学校’,教孩子们识字、算术、辨云识雨。教材是你写的那封信,《致下一代播种者》。
>上个月,有个美国记者偷偷来访,问村民怕不怕被报复。老人笑着说:‘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每个人肚子里,都藏着一颗发芽的种子。’
>
>你若归来,请走村东第三条小路。我在老地方等你。
>
>纱织”
投影仪播放最后一段影像:金黄稻浪中,一群孩子奔跑欢笑,手中挥舞着自制的稻草人旗帜。镜头拉远,整个山谷如同大地的心跳,起伏着生命的颜色。
陈熙将信折好,放入怀中。
他转身回到屋内,打开“根系”系统的最高权限界面,输入一行新指令:
【启动‘飞鸟协议’:向太空发射首批‘曙光’孢子胶囊,轨道周期三年,目标??月球基地模拟生态舱。】
他轻声说:“总有一天,人类会在别的星球上吃饭。而那一天,饭桌上不该只有富人的菜单。”
窗外,极光缓缓流淌,宛如星辰撒下的稻穗。
他知道,自己或许永远无法回到阳光下的日子,无法牵起纱织的手走过田埂,无法在碑前献上一朵野花。
但他也知道,有些东西比自由更重要。
比如信念。
比如种子。
比如,一个普通人,也能成为春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