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西市,河东井盐铺。
这间位于西市核心地带的铺子是韦氏二房的产业,售卖的都是官制雪花盐,往日里,这间日进斗金的铺子里会有十余名健仆在日出时就会开始担水洗刷铺子周遭的街道,修剪绿植,甚至燃香熏香,西市开市之后,这间名为河东井盐铺的铺子准时开门做生意,整个铺子周围给人一种分外洁净之感。
除了除夕到正月十五歇业之外,别的时候天天都是如此。
然而今日已成例外。
数名盐商在西市边上的旅舍被告知河东井盐铺今。。。。。。
风停了,灯未灭。
那枚铜钱静静躺在窗台,映着微光,像一颗不肯沉没的心。女孩??如今已是林昭??凝视它良久,指尖轻轻拂过“我愿”二字,仿佛触到了百年前某个人的呼吸。她没有捡起它,只是将教案合上,转身走向教室后门。门外,归鹿观的庭院里,几株琉璃花正悄然绽放,花瓣薄如蝉翼,内里却似有火流缓缓游走,明明无风,却微微震颤,如同感应到了什么。
她知道,这不是寻常花开。
十年前,她在档案馆翻到一份残破手札,署名“苏萤”,字迹潦草,像是在极度疲惫中写就:
>“明心阵非机器,亦非符咒,而是‘共业之形’。
>每一盏灯的点燃,每一次记忆的传递,都在为它添砖加瓦。
>它活着,因我们不愿遗忘。”
那时她还不懂“共业”是什么意思。直到去年冬天,她在守灯巷做田野调查,听见一位盲眼老妪哼唱一段古怪调子。曲不成调,词也破碎,可当她录下音频、送至声纹实验室分析时,竟发现这段吟唱与《割鹿记》初版印刷本上的排版节奏完全一致??每一个顿挫、每一处换气,都精准对应文字断句。更诡异的是,这首“歌”从未被记载于任何文献。
“她是凭记忆唱出来的?”研究员问。
“她从小失明,不识字。”林昭答,“但她母亲每晚睡前都会读《割鹿记》第一章,读了三十年。”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光不在灯里,而在传灯的人之间**。
而现在,归鹿观的琉璃花开了,意味着地下阵法再次波动。不是重启,而是回应??有人,在远方点灯。
她快步走入藏经阁,推开第三排书架后的暗门,沿着狭窄石阶下行。空气渐冷,壁上青苔泛出幽蓝微光,那是嵌入岩层的记忆磷粉,百年来吸收诵读声而自发辉映。七十二级台阶尽头,是一间圆形密室,中央悬着一面铜镜,镜面漆黑如墨,唯有正对它的地面刻着一行小字:
>“欲见真相者,请以忆为引。”
林昭站定,闭目,低声念出母亲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的最后一句话:“你父亲死前只说了三个字??‘还在烧’。”
话音落,铜镜骤然泛起涟漪,影像浮现。
画面晃动,像透过雨幕窥视世界。一座孤岛,礁石嶙峋,海浪拍岸如雷。岛上有一座废弃灯塔,铁梯锈蚀,玻璃碎裂,唯独顶端那盏灯,竟亮着昏黄光芒。镜头缓缓推进,塔内阶梯盘旋而下,尽头是间地下室,墙上挂满图纸,桌上堆着齿轮、铜管、焦木片。一个人影背对镜头蹲在地上,正在拼接某种机械结构。
他穿着褪色蓝布衫,左耳缺失,右手缠满旧布条。
是苏萤?不,身形更高,肩更宽。
林昭屏息,轻声问:“你是谁?”
镜中人似有所感,缓缓回头。
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眉骨高耸,眼角细纹如刀刻,嘴唇干裂,眼神却清澈得惊人。他看见镜中的她,怔了一瞬,随即笑了,声音沙哑却温和:
“你是陈砚的孩子?”
林昭心头巨震。“你怎么知道我姓陈?”
“因为你的眼睛。”他指着自己心口,“和他一样,看人的时候,总带着一种……怕辜负什么的神情。”
林昭几乎站立不稳。她从未见过父亲。出生前三个月,陈砚便已踏入明心阵,从此再无音讯。官方记录写着“失踪”,民间传说称他“化灯”,而母亲一生未改嫁,只在每年朔月点一盏纸灯,放入溪流。
“你还活着?”她颤抖着问。
“活着,也不算。”男人苦笑,“我是阿织。”
林昭脑中轰然炸响。
阿织?那个与陈砚并肩作战、手持另一枚铜钱、十年前随东海风暴一同消失的护灯吏?那个传说中被永夜仪吞噬、成为噬忆兽宿主的叛徒?
“你不是死了吗?”她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