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他召集所有执事,宣布启动“薪传工程”。
内容只有两条:
一、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百名“心语者”,深入基层,倾听最边缘人群的故事;
二、建立“记忆银行”,将所有自愿分享的痛苦与温暖永久存档,哪怕未来世界再次试图抹除情感,也能有人拿出证据说:“我们曾经这样活过。”
林雪音问他:“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觉醒了呢?你还需要存在吗?”
他望向桃树,轻声道:“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最后一个记得痛的人死去时,仍有一颗种子等着发芽。”
秋去冬来,又是一年灯语节。
今年的主题是:“我愿意告诉你,我是谁。”
万家灯火中,人们写下前所未有的告白:
“我抑郁了五年,今天第一次对朋友说了实话。”
“我背叛过最爱的人,至今无法原谅自己,但我还想做好事。”
“我是个同性恋,爸妈赶我出门,但我依然爱他们。”
“我杀了人,在战场上。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怕死的孩子。”
莫白站在高处,看着漫天灯火,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那一瞬,他看见了谢无妄。
不是幻象,不是回忆,而是真切的存在??师父站在星光之下,穿着旧袍,手持竹笛,对他微笑。
“做得好。”他说,“你没有成为我,你成为了更多人。”
话音落下,身影消散。
莫白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这一次,不是为了悲伤,而是为了圆满。
他知道,师父从未真正离去。他活在每一朵因痛而开的桃花里,活在每一句敢于说出的真话里,活在每一次有人选择不去逃避的瞬间里。
新年伊始,第一场春雪降临。
清晨,守心坛弟子发现桃树主干再次裂开,露出新的刻字:
**“慈悲不是无痛,是明知会痛,仍愿靠近。”**
同时,全球多个城市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异象:
东京街头,一名上班族突然停下脚步,抱住路边哭泣的陌生女子;
巴黎地铁站,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因一首老歌相视而泣,然后紧紧握手;
纽约中央公园,一群孩子自发围成圈,为一只死去的小鸟举行葬礼,每人献上一朵野花。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跨地域的情感同步现象,唯有民间流传一句话:“那天,全世界一起想起了什么。”
多年后,当“静世之乱”已成为历史课本中的章节,仍有学者追问:为何那次文明危机最终得以避免?
答案藏在一部纪录片的结尾:
镜头扫过初心园的桃林,春风拂面,落英缤纷。画外音是一位小女孩的声音:
“老师说,以前有人想让我们忘记难过,觉得那样才会幸福。但他们错了。因为难过的时候,才会有人来抱你。快乐可以一个人笑,但痛苦总会把人连在一起。”
画面定格在一棵老桃树下,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八字铭文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依旧可辨:
**宁可世人痛哭,不可天下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