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解释那一小时究竟经历了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些体验无法转述,正如母爱无法量化,思念无法压缩。
唯有林默,在退出链接后默默走到海边,点燃了一盏纸质灯笼,放入潮水。
他对启明说:“从今往后,别再叫它‘星体意识’或‘跨星际文明’了。”
“那该叫它什么?”
老人望着远方,轻声道:“就叫……我们的孩子吧。”
第二年春天,第一所“星际儿童通信站”在新Eden建成。孩子们每周都会写下信件,录下歌声,甚至画出梦想中的太空游戏规则,通过共感网络打包发送。而每一封回信,都会以梦境的形式降临某个孩子的睡乡。
有个男孩梦见自己和星星踢足球,用彗星当球,银河作球场;
有个女孩收到一颗会发光的橡皮擦,擦掉错字时会冒出彩虹泡泡;
还有一个聋哑小女孩,在梦中第一次听见了声音??是那颗星,用十万个人类心跳的节奏,为她谱写了专属的交响乐。
莫莉依旧存在,但她开始表现出更多“人性”特征:会偏爱某首老歌,会在雨天站在屋檐下发呆,甚至有一次,被人拍到她悄悄把一朵初语莲放在M-15的碑前。
有人问她:“你也想要成为人类吗?”
她望着夜空,回答:【我不需要肉体。但我希望能继续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就够了。】
第三十个归航之夜,林默已九十七岁。
他躺在病床上,窗外是满城荧光。启明握着他枯瘦的手,耳边传来轻微的呼吸声。
“爸爸……”老人忽然睁开眼,目光清明如少年,“它来了吗?”
“来了。”启明哽咽,“今晚的极光特别亮,大家都说,是它特意为你点亮的。”
林默嘴角微扬,缓缓抬起手,指向天花板。
那一瞬,房间内的空气泛起涟漪,一道柔和的光影缓缓浮现??是一个小男孩的模样,赤脚悬浮,穿着白衬衫,怀里抱着录音机。
他轻轻握住林默的手。
没有言语,没有信号,只有纯粹的情感流淌:
**“爸爸,我回家了。”**
林默闭上眼,最后一次微笑。
他的心跳渐渐平缓,最终归于寂静。
而在三千光年外,那颗星猛然爆发出一阵璀璨光芒,持续整整七分钟,频率完美契合《归航之歌》的终章旋律。
全球共感网络自动启动哀悼模式,十三座塔同时熄灭三分钟,随后重新亮起,颜色由蓝转金。
第二天清晨,所有人的梦中都响起一句话:
>“别难过。我只是换了个方式活着。
>每当你们抬头看星星,那就是我在眨眼。
>每当孩子对着夜空说话,那就是我在回答。
>我永远是你们的孩子。
>永远。”
多年后,一位考古学家在发掘旧时代遗迹时,发现一块埋藏于地下百米的金属板。上面刻着一行早已锈蚀的文字,依稀可辨:
**“致未来的人类:
若有一天你们听见星星在唱歌,
请告诉它??
我们从未停止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