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西藏!那曲是高原反应合并流感,死亡率高,卓玛能撑住青海排查!”
王雪把应急药包重重按在卓玛掌心,药包上用藏汉双语标着药材名称和剂量,红景天(3g包)、玉米须(10g包)、藿香(2g包)的标签被磨得有些毛边,却是这几天救过好几个孩子的“救命包”。“你按‘三看三查’排查,别漏一个孩子:看口唇,发紫就是缺氧预警;看活动量,平时爱跑的孩子突然蔫了就异常;看尿量,4小时没尿必须喂玉米须水。每个村排查完,把孩子的体温、血氧记在这个本子上,我随时看。”
她递过去一个蓝色封皮的笔记本,扉页上画着简易的血氧仪使用图——卓玛之前总分不清血氧仪的数值,王雪特意画了“绿色95%以上安全、黄色90-94%警惕、红色89%以下紧急”的色块,一目了然。卓玛攥着笔记本,指腹反复着色块图案,眼里没了之前的慌乱:“你放心!上次达瓦肺水肿,你教我按肺俞穴、煮玉米须水,我都练了十几次,闭着眼都能做。昨天我还跟隔壁村的村医通了电话,他们也能过来帮忙,排查肯定没问题。”
说话间,两个藏族村民牵着两匹枣红马走过来,马背上搭着厚厚的羊毛毯。“王医生,那曲的路不好走,骑马比开车快,我们给你备了毯子,路上冷了盖。”领头的村民扎西把缰绳递过来,手里还攥着个牛皮袋,“这里面是炒青稞,饿了就吃一把,顶饱。”
王雪接过缰绳,翻身上马时,扎西又叮嘱:“过了前面的垭口,风会特别大,你把身子伏低些,马认识路,不会摔。”她点点头,催着马往垭口走,身后卓玛还在喊:“有情况我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你自己注意安全!”
高原的风裹着雪粒,像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王雪把羊毛毯裹得更紧些,眼睛却紧紧盯着前方——手机里张专家发来的消息还在闪:那曲的5个孩子里,2个重症孩子血氧跌破85%,还在反复呕吐,村医尝试喂了两次药都吐了,帐篷里的家长们己经开始哭,场面快控制不住了。
她赶紧给张专家打视频,信号时断时续,画面里的那曲村飘着鹅毛大雪,张专家蹲在帐篷外的药锅旁,耳朵冻得通红,手里还攥着个皱巴巴的配方纸:“王雪,格桑(最重症的孩子)刚吐了第三次,吐的全是胆汁,我之前加了1g生姜止呕,没用,血氧现在只有83%,村医说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又喘又吐’的情况,都慌了神。”
“别慌!先按内关穴!”王雪对着屏幕大声喊,生怕信号断了,“你让村医找格桑的手腕——腕横纹往上2寸,两根筋中间的位置,用拇指按,力度以孩子皱眉为准,按5分钟,肯定能止吐!我现在过了垭口,半小时内就能到!”她又快速报出新配方:“红景天减到2。5g,之前的量怕孩子上火;加1g麦冬滋阴,1g生姜止呕,生姜必须切片先煎5分钟,再放红景天和麦冬,不然生姜的刺激性会让孩子更想吐!”
张专家立刻照做,镜头转向帐篷里,村医笨拙地找到格桑的内关穴,按了没两分钟,原本还在哼哼的格桑突然不扭动了,眼睛也慢慢睁开了些。“不吐了!孩子不吐了!”村医激动地喊,张专家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雪,语气里终于有了点底气。
半小时后,王雪骑着马冲进那曲村,马还没停稳,她就跳下来往帐篷跑。帐篷里挤满了藏族村民,格桑躺在铺着羊毛毯的土炕上,小脸蜡黄,嘴角还沾着淡淡的胆汁痕迹,他妈妈正用干净的帕子轻轻擦着,看见王雪进来,突然跪下来磕头:“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他要是没了,我也活不成了……”
王雪赶紧扶起她,蹲到炕边,先拿出血氧仪夹在格桑的手指上——84%,比张专家说的高了1%,但还是没到安全线。“药煎好了吗?”她抬头问,村医立刻端着一个豁口的陶碗过来,药汤冒着热气,飘着淡淡的生姜香。王雪用勺子舀了一点,放在嘴边尝了尝——温乎不烫,刚好适合孩子喝。
“阿姨喂你喝甜甜的药,喝了就不喘了,好不好?”王雪轻声对格桑说,格桑眨了眨眼,慢慢张开嘴,妈妈赶紧接过勺子,一勺一勺地喂。这次药没吐,半碗药喝完,格桑的呼吸明显平稳了些,甚至能小声说“渴”了。
王雪松了口气,又教村医按足三里穴:“你看,膝盖下面3寸,胫骨外侧一指的位置,按的时候稍微用点力,有酸胀感就对了,每天按三次,每次5分钟,能帮孩子补脾胃,以后喂药就不容易吐了。”村医认真地学着,手指在格桑的腿上找位置,一开始按偏了,王雪就握着他的手调整:“再往外一点,对,就是这里,你感觉到孩子腿轻轻抖了吗?这就对了。”
处理完格桑,王雪又去看其他西个孩子。第二个帐篷里的卓嘎正抱着头哭,小脸通红,她妈妈说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喊头痛,像“有石头在里面砸”。王雪让卓嘎坐起来,用拇指轻轻按她的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之间往后一寸),又按百会穴(头顶正中间,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卓嘎乖,阿姨给你揉揉,揉完头就不疼了。”
她一边按一边跟村医说:“太阳穴按的时候要顺时针揉,力度别太大,不然孩子会疼;百会穴要轻轻按,这个穴位能安神,还能缓解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按了没三分钟,卓嘎的哭声就小了,最后靠在妈妈怀里,小声说“不疼了”。王雪又让张专家按新配方煎药:“加0。5g薄荷,薄荷要在出锅前5分钟放,它能疏风清热,孩子的头痛会好得更快,记住别煮太久,不然薄荷的香味散了,药效就没了。”
下午西点多,五个孩子的情况都稳定了:格桑的血氧升到92%,能坐起来吃小半碗糌粑;卓嘎不头痛了,还跟着妈妈去帐篷外堆小雪人;剩下的三个孩子也都退了热,血氧都在93%以上。张专家拿着记录册,笑得合不拢嘴:“之前我总觉得理论最重要,现在才知道,你这些‘接地气’的实操方法,比书本上的管用多了!刚才村医还跟我说,以后遇到高原反应的孩子,就按你教的来,再也不用慌了。”
王雪刚想跟张专家商量接下来的防控计划,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卓玛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卓玛站在一个藏族村落的土房前,手里拿着那个蓝色笔记本:“王医生,我排查完第一个村了,有个叫洛桑的孩子口唇有点紫,血氧91%,我给他喂了玉米须水,现在血氧升到93%了,你看他现在多精神!”
镜头转向旁边的小男孩,洛桑正拿着一个小皮球,笑着往卓玛怀里扑,一点都看不出之前的异常。“太好了!”王雪笑着说,“你记得明天再去回访一次,看看洛桑的血氧有没有降,要是稳定在95%以上,就没事了。”卓玛点点头,又说:“下一个村有点远,我得骑马过去,大概要三个小时,等我排查完再跟你说。”
挂了卓玛的电话,王雪刚想喝口热茶,国家卫健委的李司长发来一条紧急通知,还附了一张病例照片:“新疆南部和田村出现8例儿童流感伴腹泻,孩子多是维吾尔族,平时常吃馕和羊肉,腹泻时还喊‘肚子胀得像鼓’,村医说用了普通止泻药不管用,需要你去支援。另外,西藏还有3个偏远村落没覆盖高原反应防控,张专家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你看看怎么安排?”
王雪看着通知里的照片——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趴在炕上,肚子鼓鼓的,妈妈正用手轻轻揉着,孩子的脸上满是痛苦。她心里清楚,维吾尔族孩子常吃的馕是死面的,羊肉又偏油腻,腹泻时容易积滞在肠胃里,导致腹胀更严重,普通止泻药只止泻不治胀,必须调整配方,加能消食导滞的药材,比如炒麦芽、鸡内金,不然孩子会越拉越虚。
可西藏那3个偏远村落也不能耽误,那些村落海拔更高,高原反应更严重,张专家虽然懂理论,但遇到“高原反应合并呕吐”“肺水肿合并腹胀”这类复杂情况,还是需要有人在旁边搭把手。她抬头看了看外面的雪,又低头看了看手机里和田村孩子的照片——一边是急需调整配方的腹泻儿童,一边是需要完善防控的高原村落,该怎么选?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A。留西藏完覆盖,新疆支援托赵医生B。赴新疆救腹泻童,西藏覆盖托张专家——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