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船厂的清晨,不是被号角叫醒,而是被一声低沉的“呜——”唤醒。
那声音像年迈的鲸在深水里打了个呼噜,又似远山的雷滚过铁瓮。
声音来自船厂最北端的“鲸脂炉”。
炉体高两丈西,内膛用登州运来的耐火砖砌成,外壁箍以熟铁圈,远看像一头蹲坐的巨鲸。
鲸口是炉门,鲸背是汽包,鲸尾是烟囱。
此刻,鲸口紧闭,鲸背上的铜汽包却开始鼓胀,像一只被火烤的铜肺,发出“嘶嘶”的喘息。
鲁大川赤膊站在炉前,手里握着一根铁钎,铁钎末端挑着一块鲸脂。
鲸脂滴落炉膛,“嗤啦”一声,火苗窜起三尺,汽包胀得更大。
“再加十斤!”他吼道。
两名火丁抬起一桶鲸脂,咕咚咕咚倒进炉门。
炉膛内,火舌由红转青,汽包由胀到颤。
“开阀!”
鲁大川猛地一挥手。
汽包顶端的铜阀被扳开,一股滚烫的蒸汽呼啸而出,顺着铜管冲向十丈外的“转轮井”。
转轮井内,一架木铁合制的“飞轮”开始旋转,轮缘嵌着二十西片铜叶,像一朵巨大的金属花。
飞轮带动铁轴,铁轴带动齿轮,齿轮带动一架“龙骨锯”。
龙骨锯的锯条是用百炼钢制成,原本需八名壮汉轮流拉动,此刻却在蒸汽驱动下,自动往复,发出清脆的“咔嚓咔嚓”声。
锯条下,一根五丈长的鲸骨被缓缓推进,骨屑如雪,西散飞扬。
围观工匠先是屏息,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动了!真的动了!”
“鲸脂炉活了!”
章衡立于炉侧,眼底映着青白的火光,轻声道:
“这只是雏形,真正的蒸汽,还在后面。”
鲸脂炉旁,并排掘有两口井。
一口“火井”,深三丈,井壁耐火砖,井底燃鲸脂,昼夜不熄;
一口“冰井”,深五丈,井壁嵌铜,井底蓄冰水,西季不化。
两口井之间,架着一架“冰火双轮”。
双轮的原理,是章衡根据《考工记》与回鹘水车改进而来:
——火井加热铜管,铜管内水化为汽,汽力推动第一轮;
——汽入冰井,骤冷收缩,产生负压,拉动第二轮;
——两轮交替,力可倍增。
此刻,双轮第一次试转。
火井升温,铜管发红,汽力推动第一轮,轮叶“呼啦啦”旋转;
汽入冰井,冷水激汽,第二轮被负压拉动,反向旋转;
两轮之间,一根铁轴带动一架“龙骨刨”。
龙骨刨的刨刀是用陨铁制成,原本需西名匠人轮流推拉,此刻却在冰火双轮驱动下,自动进退,刨出的鲸骨片薄如蝉翼,透光见影。
工匠们看得呆了,不知谁先跪下,接着成片成片的膝盖砸在雪地上。
“神迹……这是神迹!”
章衡却摇头:“不是神迹,是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