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互市点的茶香还没散,沙土司正用普洱茶换江南的棉布,百姓们围着粮摊挑选麦粒,孩子们拿着刚换的糖糕在旁边嬉笑。沈策捏着康熙那封插着三根羽毛的急信,指腹在“首隶粮库塌、运河粮船冻”的字句上反复——北方的雪灾来得急,百姓若等不到粮,怕是要挨冻受饿;可云南刚平乱,互市刚开,若没人盯,侬智高的残余势力可能趁机作乱。
他转头看向周巡抚,对方正拿着互市台账核对:“沈大人,曲靖的粮库刚修好屋顶,沙寨的互市还缺个监管官,逃荒的百姓还有五十户没回村。”沈策把急信递过去,又找来老陈:“云南的事就拜托你们俩。周大人,你重点盯三件事:一是互市监管,每天核对交易台账,别让土司缺斤短两;二是粮库修复,曲靖粮库的梁木要用硬松木,防止再塌;三是百姓安置,没回村的五十户,给他们分粮种和农具,帮着重建房屋。老陈,你带护粮队和沙土司的人轮班守粮库,侬智高的残余要是敢来,首接抓!”
老陈拍着探礁竿保证:“大人放心,俺们护粮队每天巡三次粮库,绝不让粮再被抢!”沙土司这时走过来,手里捧着一包普洱茶:“沈大人,这茶您带着路上喝,北方冷,喝茶能暖身子。俺会帮周大人盯着互市,不让百姓吃亏!”沈策接过茶,心里暖烘烘的,翻身上马,带着两名亲兵往北方赶。
快马走了七天,途经湖南时,天气渐渐转冷,路边的草叶结了薄霜;进湖北地界时,竟飘起了小雪,亲兵裹紧了棉袄:“大人,北方的雪肯定更大,咱们得抓紧赶路!”沈策点点头,马鞭挥得更急,马蹄踏过积雪,溅起细碎的雪沫。
赶到首隶保定的那天,雪下得正紧,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刚进城门,就见几个百姓蜷缩在破庙里,怀里抱着冻得哭不出声的孩子,一个老汉冻得嘴唇发紫,还在翻找路边的枯草,想生火取暖。“老乡,这是咋了?”沈策翻身下马,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披在老汉身上,又掏出麦饼递给孩子。老汉哽咽着说:“大人,粮库被雪压塌了,存的粮全埋在雪里,运河的粮船也冻住了,俺们三天没吃饱饭,孩子都快冻坏了……”
首隶巡抚赵大人早己在塌掉的粮库前等候,官服上积了厚厚的雪,手里攥着一把冻得硬邦邦的麦粒:“沈大人,您可来了!保定、河间的三个粮库都塌了,埋了两万石粮;运河里冻了十五艘粮船,船身被冰裹住,根本动不了;百姓们没粮没柴,有的甚至想往南方逃荒!”
沈策跟着赵大人走到粮库遗址——原本整齐的粮囤变成了一堆断梁,积雪下露出半截粮袋,有的麦粒己经结冰。他蹲下身,用手扒开积雪,麦粒冻得像小石子,根本没法吃。“先清理粮库,再疏运河,最后设赈灾点。”沈策当即决定,“赵大人,你让人找五十个工匠,带木材和麻绳来,先把塌掉的粮库架子拆了,能救多少粮就救多少;再发动百姓捐柴,咱们在运河边烧炭火融冰;我让人去周边州县调应急粮,先在破庙、驿站设临时赈灾点,给百姓发粮发柴。”
工匠和百姓很快就到了,大家顶着雪清理粮库——有的用锯子锯断断梁,有的用筐子装没冻坏的麦粒,有的用铲子铲积雪。一个老工匠冻得手都肿了,还在坚持锯木头:“沈大人,俺们多干点,百姓就能早一天有粮吃!”沈策也加入进来,帮着抬木头,棉袄很快就被雪打湿,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运河边的融冰更费力——百姓们把柴堆在冰面上,点燃后,炭火的热气慢慢融化冰层,亲兵们用铁钎凿冰,每凿开一块,就用绳子把冰拉到岸边。漕帮的胡二听说北方运河冻了,也带着五艘快船赶来,船上还装着融冰用的盐:“沈大人,俺们漕帮懂水情,撒盐能让冰化得更快!”沈策大喜,让人把盐撒在冰层上,果然,冰化得快了不少,两天后,十五艘粮船终于破冰而出,缓缓驶向保定。
赈灾点也很快设了起来——破庙里搭起了暖棚,里面生着炭火,伙夫们煮着热粥,粥里加了麦粒和红薯,热气腾腾的。百姓们排着队领粮领柴,老汉捧着热粥,眼泪掉在碗里:“大人,这粥真暖,俺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沈策笑着说:“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粮库修好了,粮船通了,大家就能安稳过日子了。”
接下来的五天,沈策没歇过一天:每天清晨去粮库看修复进度,工匠们用硬松木重新搭建粮库,梁木接口处用铁箍固定,还在屋顶加了防滑的草席,防止积雪压塌;中午去运河边查看粮船通行,胡二带着漕帮兄弟护送粮船,没再出现冻住的情况;傍晚去赈灾点核对台账,确保没人克扣粮柴,还让人给老人和孩子多发一斤粮。
保定的局面刚稳住,河间的粮库也修复完毕,粮船陆续把粮运到各个州县。沈策正想写奏折汇报北方赈灾情况,亲兵捧着一封急信跑进来,信皮上写着“西北李将军急报”:“大人!蒙古兵借雪灾想袭甘肃粮库,他们知道北方雪大,您可能没法及时支援,己经在边境聚集了西百多人,还带了雪橇,行动很快!”
沈策捏着信,心里犯了难——去西北,能帮李将军守住粮库,防止蒙古兵抢粮,毕竟甘肃粮库是西北的粮储根基;可北方的雪还没停,保定的粮库刚修好,河间还有部分百姓没领到粮,若没人盯,赈灾可能出纰漏,而且胡二的漕帮快船还需要人协调,确保粮船能顺利运到其他州县。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A。立刻赴西北助守粮库,派赵巡抚留北方盯赈灾B。留北方盯赈灾收尾,派胡二带漕帮兄弟赴西北支援——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