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六月下旬,某权威媒体刊发评论文章,题为《警惕“碎片化记忆”对主流历史观的侵蚀》。文中虽未点名,但明确批评某些机构“以个体苦难替代集体奋斗,以局部阴暗否定整体光明”,呼吁加强对民间历史采集活动的监管。
紧接着,多家合作平台收到通知,要求下架“记忆之屋”相关直播回放及短视频内容。部分高校的“口述历史实践课”试点也被暂缓审批。
林小满气得直拍桌子:“凭什么?我们展示的都是真实!”
大宝却异常平静。他翻出那份退休教授交给他的笔记本,找到其中一页,念道:
>“当一种声音试图垄断‘正确’的定义时,另一种声音就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长。”
他抬起头,说:“他们可以删视频,封账号,但删不掉人心。我们换方式继续。”
于是,“记忆之屋”悄然转型。他们不再依赖线上传播,而是将内容转化为实体材料:印刷成册的《平民记忆文集》、刻录好的DVD光盘、甚至手工绘制的“历史时间轴”挂图,通过志愿者网络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机智的老师开始把口述史融入语文课。比如讲到鲁迅《故乡》时,让学生采访祖辈“你们小时候的故乡是什么样”;讲到艾青《我爱这土地》,就播放王德海讲述食堂断粮的那个冬天。
这些“非正式教学”如野草般蔓延。教育局查不到源头,也无法完全禁止??毕竟,谁又能阻止一个孩子问“爷爷奶奶以前是怎么生活的”呢?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
一天傍晚,大宝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音沙哑,操着南方口音:“您还记得岭南大学出版社吗?我是当年负责《岭南风物志》印刷的排字工老吴。苏老师……她来过我们厂两次。最后一次是1958年6月10日,她交给我一卷底片,说万一出事,就藏好它。”
大宝心跳骤然加快:“底片还在吗?”
“在。我一直埋在家后院的老槐树下。现在我快不行了,得把它交出去。”
三天后,大宝亲自赴粤。在一座破败的印刷厂旧址,他从泥土中取出密封陶罐,打开后是一叠泛黄的胶片。经技术复原,竟是《岭南风物志》原始稿件的全部摄影资料,其中包括大量未公开的照片:农民在田间讨论合作社章程、工人在车间绘制技术图纸、学生在校园排演话剧……每一帧都洋溢着那个年代普通人真实的神情与生活气息。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张合影背后写着一行小字:“周正言、苏婉清摄于1958。5。4,此书成,则理想不灭。”
大宝看着这张照片,久久不能言语。他终于明白,他们最初追求的,并非揭露黑暗,而是守护一种信念??相信人民有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塑造的记忆。
回到北京当晚,他召集全体成员,在记忆之屋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闭门展”。没有媒体,没有领导,只有几十位长期参与项目的志愿者和讲述者。
展厅中央,循环播放着那卷底片修复后的影像。孩子们指着屏幕惊呼:“原来五十年前的人也会笑!”老人们则默默流泪:“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
展览结束前,大宝站在众人面前,缓缓说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我想说,不是我们要拯救记忆,是记忆在拯救我们。当我们忘记别人如何活过,我们也就失去了好好活下去的参照。每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都是对抗遗忘的武器,都是照亮未来的微光。”
掌声雷动。
就在这时,门口走进一位身穿灰布衫的老妇人,戴着口罩,身形瘦削。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只老旧相机放在展台上,然后轻轻推开后窗,消失在夜色中。
相机里有一卷未冲洗的胶卷。技术人员连夜处理,洗出来的照片令人震撼:全是1958年前后各地群众自发组织学习班、修水利、办夜校的真实场景,拍摄角度隐蔽而深情。最后一张,竟是苏婉清年轻时的背影,站在一片稻田边,手捧一本书,抬头望天。
大宝抚摸着这张照片,忽然笑了。他知道,她从未真正离开。她一直在用她的方式,把光悄悄塞进时间的缝隙里。
几天后,“火种计划”的五个备份点全部建成。其中一个竟设在云南那所乡村小学的地窖中。校长写信来说:“我们把档案柜砌进了墙里,外面刷上黑板漆,平时就是讲课用的黑板。孩子们每天都在上面写字,却不知道,他们正趴在历史的脊梁上读书。”
大宝回信只写了一句:“很好,就这样藏着,传下去。”
秋天来临之际,文化部突然宣布:经专家组评审,“记忆之屋”项目获评“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案例”,并将作为典范在全国推广。同时,原定受限的内容监管政策有所松动,部分纪录片获准在地方台播出。
但大宝清楚,这并非胜利,而是一次短暂的平衡。真正的战斗仍在继续,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新的一行:
>“他们允许我们说话,是因为我们已无法被忽视。
>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种‘被听见’成为常态,而非恩赐。”
某个深夜,他又梦见了那个卖糖葫芦的小女孩。这一次,她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身后是成群结队的孩子,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手抄的“家庭记忆簿”。
“你们看,”她指着远方升起的朝阳,“昨天的故事,养活了今天的太阳。”
大宝醒来,窗外晨曦初露。他起身泡了一杯茶,翻开最新一期的《口述历史通讯》,看到一则消息:全国已有两千三百所学校自主开设“家庭记忆课”,累计收集儿童访谈记录逾百万条。
他轻轻合上杂志,走到窗前。南锣鼓巷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来,落在展柜中那只铁皮盒子上,反射出一道柔和的光斑。
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无数个声音,从过去传来,向未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