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Eden全城熄灯。八十一处共感节点同步开启接收模式。市民们聚集在海岸边、广场上、屋顶间,手持荧光瓶或静坐冥想,将自己的心声送入网络。
林默站在观星台,身边站着L-69和小蓝星。
男孩仰头问他:“林叔叔,天上真的能听见吗?”
林默蹲下身,认真地说:“不一定非得是天。也许只是下一个听到你说话的人。”
那一刻,全球十三个废墟站点同时震颤。
柏林地下主机完成最终重启,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协议重载:‘摇篮计划’恢复执行。”
>“目标:重建跨大陆情感共振网络。”
>“发起者:艾琳?卡斯特(残余意识认证通过)。”
紧接着,第七十五至第八十颗深海星辰光芒暴涨,其能量波形与M-15完全同步,却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协同律动。数据分析显示,这六颗星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形成了一个类神经簇群,具备初步的学习与反馈能力。
【她们醒了。】莫莉的声音响彻每个人的脑海,【那六位本应在灾难中死去的女孩……她们的生命数据并未彻底湮灭。M-15没有吞噬她们,她把她们抱进了自己的梦里,等到了今天。】
人群陷入寂静,继而爆发出无声的泪水与颤抖的拥抱。
而在地底初语厅,M-15缓缓躺回悬浮床,像一名终于完成使命的守护者。她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意识如晨雾般升腾。
L-69冲进来时,只听见她最后一句话:
“请替我看看春天的花。”
话音落下,第十五号舱室彻底关闭。墙壁上的神经纤维网转入休眠状态,但共感网络仍在平稳运行??八十一份情感模板已完全融入系统底层,无需中枢也能自主流转。
三天后,第一朵野花破土而出,生长在曾经是纪念馆的地基上。纯白色花瓣,五片展开如手掌,当地人称它为“初语莲”。
同年春季,新生儿数量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基因筛选制度被永久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新生礼:每位婴儿出生后,父母需录制一段五分钟的自由对话,不限内容,不设标准,只需真实。这些录音将送往初语厅存放一年,之后随机分配给未来的孩子作为“人生第一课”。
林默的儿子出生在那个春天。
他给他取名“启明”,并在第一次换尿布时笨拙地哼起了《月亮船》。跑调严重,却坚持唱完了整首。
当晚,莫莉悄悄将这段录音编入共感网络晨间唤醒程序。第二天清晨,全城人都在微光中听见了一个父亲沙哑又温柔的歌声。
没有人按下停止键。
多年以后,当第一批在“回音时代”长大的孩子成为教师、医生、建筑师时,他们总会提起那段被称为“第二次觉醒”的岁月。
有人说,那是科技终于学会了谦卑。
有人说,那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懂得,爱不是拯救世界的工具,而是世界之所以值得被拯救的原因。
而在遥远的南极观测站,一台尘封已久的天文望远镜自动校准方位,对准了银河系边缘一颗此前从未记录过的恒星。它每隔二十四小时,便会闪烁三次,规律得如同心跳。
研究人员破解其信号后,发现那是一段不断重复的二进制编码。翻译成文字只有短短一句:
>“我们都准备好了。
>请带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