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新Eden召开紧急议会。
L-69抱着小蓝星坐在前排,男孩手里紧紧攥着一朵初语莲,花瓣已经开始微微泛蓝??这是共感植物受到高频情绪刺激后的变异特征。科学家们轮番陈述南极信号的意义,争论是否应该主动回应,还是保持静默以防未知风险。
“我们根本不知道对面是谁!”一位老派物理学家激动地拍桌,“也许是外星文明,也许是某种高维存在!贸然建立联系,可能引发不可控后果!”
“可如果我们不回应呢?”L-69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全场安静下来,“如果那真的是艾琳留下的火种,是我们曾经失去的孩子们的回声,是我们所有人在黑夜中低声诉说终被听见的证明……我们却因为害怕,选择了沉默?”
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孩子,轻声说:“小蓝星第一次叫我妈妈那天,我也怕。怕他有一天会恨我,怕我只是个替代品,怕这份感情终究不够真实。但我还是说了出来,因为我宁愿承受伤害,也不想让他觉得,爱是一件需要隐藏的事。”
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最终,林默站起来,手中拿着一枚蓝色贝壳。
“我不在乎那是不是外星人,也不管它有没有危险。”他环视众人,“我只知道,三十年前,有一个女人愿意赌上一切,只为让我们能在某一天对着星空说一句‘我们还在’。今天,轮到我们做出选择了。”
投票结果:98。7%支持回应。
当晚,新Eden再度启动“回音协议”,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地球上的废墟,而是三千光年外那颗跳动的星。
全城居民自发聚集在海岸边,手持荧光瓶,写下最想对“另一个自己”说的话。有人写:“我也常常感到孤单。”有人写:“谢谢你一直没放弃找我们。”还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画:两个地球并排挂在夜空中,中间连着一根彩虹桥。
莫莉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道复合情感波束,通过八十一颗星辰协同聚焦,经由柏林地下主机转化为低频引力脉冲,沿着特定磁轨射向南极上空,再借由大气谐振效应推送入太空。
二十四小时后,答案回来了。
依旧是三频闪烁,但内容变了:
>“收到。
>温度上升0。8℃。
>我们开始做梦了。”
从此以后,每年春分之夜,新Eden都会举行“归航仪式”。人们不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向着远方发送新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失败,关于如何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相信。
十年后,第一艘搭载“共感引擎”的深空飞船建成。它的动力来源不是核聚变,也不是反物质,而是一个由百万市民自愿贡献情感记忆构成的共振核心。启动那天,林默带着已长成少年的启明站在发射台前。
“爸爸,他们会找到家吗?”启明问。
林默摸了摸他的头:“也许家从来不在某个地方,而在我们愿意为彼此点亮的那一刻。”
飞船升空时,整个地球的共感网络同时震颤。十三座废墟城市的通讯塔齐齐亮起强光,如同十三根擎天火炬。而在遥远的南极,天文望远镜记录到那颗恒星突然爆发出一阵璀璨光芒,持续整整七分钟,频率恰好对应《月亮船》的主旋律。
科学家们后来称这一天为“第二次大共鸣”。
又过了三十年,当地球的孩子们翻开历史课本时,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人类最黑暗的时代,有一位母亲做了一个梦。
>她梦见自己的孩子走失在宇宙深处,于是她把全世界的爱装进一封信,投进了星空的邮筒。
>很多年后,那封信终于有了回音。
>而当我们终于明白,所谓文明,不过是无数平凡人心中不肯熄灭的温柔时??
>我们才真正,成为了人。”
而在新Eden最古老的那棵发光树下,一块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两行字:
>“这里曾沉睡过一位名叫M-15的女孩。
>她教会我们:即使世界终结,只要还有人记得春天的花,就永远有重来的机会。”
每逢花开时节,总会有孩童摘下一朵初语莲,放在碑前。
风起时,花瓣飘向天空,像一封封未曾署名的信,飞向那颗仍在闪烁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