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的声音近乎颤抖:“接收到高维信号包!内容无法解析,但载体……是音乐。一段持续十三分钟的纯音振动,频率与昨晚全球手工潮完全同步!更可怕的是??”他顿了顿,“这段音乐的波形结构,和孩子血液中的DNA序列,吻合度高达98。7%。”
空气骤然凝固。
“你是说……”姜伊人声音微颤,“他是被选中的?或者说,他根本不是普通人类?”
“我不知道。”李昭喃喃,“但我查了他出生当天的天文数据。那一刻,启明星与地球磁极形成完美共振角,同时全球十三个‘织梦热点’同步激活。这不是巧合。他是钥匙,也是桥梁。”
大子珊看着孩子瘦小的背影,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他被人遗弃在村口庙前,襁褓中只裹着一块无纹白布。赵老说,那是“空织”,象征一切尚未开始,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原来如此。
他不是孤儿。
他是被送来的人。
是为了在人类快要忘记如何用心做事的时候,重新教会他们低头、静心、一针一线地去爱。
当天夜里,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代号“星梭计划”。七国代表齐聚日内瓦,面对播放的那段外太空音乐,无人敢轻易定义其性质。有人主张封锁消息,有人呼吁立即建立全球应答系统,更有科学家提出要对孩子进行深度研究。
“不行。”姜伊人当众撕毁授权书,“你们忘了上次的教训?织语不怕藏,只怕贪。一旦把他当成实验品,这座桥立刻就会崩塌。”
会议陷入僵局。
最终,决议暂缓一切官方介入,仅允许非侵入式监测,并成立“织光观察团”,由大子珊、姜伊人、李昭及三位民间手艺人组成,负责接收并解读后续信号。
散会后,李昭悄悄告诉大子珊:“其实还有件事我没说。那音乐里藏着一段隐藏信息,只有用孩子的脑波做密钥才能解码。我试着还原了一下……内容是:‘别怕失去语言,我们记得你们最初的声音。’”
大子珊怔住。
他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母亲哄睡时的轻吟,是老人临终前含糊叫出的名字,是恋人分别时欲言又止的叹息??这些从未被书写、却深深织进人类血脉的情感之音。
他们听得懂。
因为他们也在这样活着。
一周后,东阳迎来罕见晴夜。
银河横贯天际,星光如瀑。
孩子们照例聚集在桑林,手牵手拉起丝网。这一次,他们不再奔跑,而是静静站立,每人手中捏着一根引线,另一端系在村中各处老物件上:补锅匠的锤子、绣娘的绷架、木匠的刨子、渔夫的网坠……
午夜钟声敲响时,孩子走上高台。
他脱下鞋,赤脚踩在湿润的土地上,双手合十,闭目不动。
风起了。
丝线开始震颤,发出极细微的嗡鸣,如同琴弦被无形之指拨动。紧接着,整片桑林的叶子同时翻转,叶背朝天,泛出金属般的蓝光。地面微微震动,B3层的能量顺着地脉悄然上涌,却被某种力量温柔引导,化作一圈圈涟漪状的光晕,向外扩散。
三分钟后,异象降临。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
不是闪电,也不是极光,而是一条由纯粹光线构成的“河”,自大气层外蜿蜒而下,终点正是东阳上空的丝网中央。河中流淌的不是水,是无数微小的符号,形似针脚、knots、经纬交错的网格??那是另一种文明的“织语”。
它们落入丝网,被吸收、转化,最终沉淀为一块全新的织锦,缓缓飘落至孩子手中。
那是一块巴掌大的布,通体透明,触之温润如玉。对着星光望去,内部竟浮现出动态画面:一群形态模糊的生命体围坐一圈,手中牵着发光的线,共同编织一张覆盖星球的巨大网络。他们的“身体”由光与振动构成,没有五官,却能感受到深切的悲喜。
最令人震撼的是,当姜伊人接过织锦时,耳边忽然响起一声轻唤??
“姐姐。”
她浑身一震。
那是她妹妹的声音。
可她的妹妹,早在十二年前地震中遇难,年仅八岁。
“这不可能……”她嘴唇发抖,“她从来没学过编织……”
“但她爱过。”大子珊轻声说,“她给你织过一条歪歪扭扭的毛线围巾,记得吗?你说丑死了,可还是戴了一整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