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死了。”少年声音沙哑,“他是战争犯的儿子,一辈子被人骂,连墓碑都不敢立。可我知道,他其实救过三个俘虏……但我没法替他说出来,没人愿意听。”
陈屿默默起身,点燃第二盏灯。
“那就在这里说吧。”他说,“忆草会替你记住。”
少年跪在泥水中,一字一句讲述父亲的忏悔、祖父的挣扎、家族三代背负的耻辱。说到最后,已是泣不成声。
当他说完最后一个字,整片忆园轰然亮起,蓝光冲破雨幕,直贯云霄。
远处山民看见这一幕,纷纷点亮灯火,沿着山路一步步走上山顶。他们不知道少年的故事,但他们愿意相信:有些话,值得被听见。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童在学校学习“记忆伦理学”课程时,教材首页印着这样一段话:
>“忆草不会说话,但它记得一切。
>它记得你第一次喊出亲人名字时的喜悦,
>记得你最后一次拥抱逝者时的痛楚,
>也记得你选择沉默那一刻的心虚。
>所以,请善待你的记忆??
>因为它不仅是过去的回声,
>更是未来的种子。”
而在宇宙深处,火星殖民地的孩子们已开始种植属于他们的忆园。
他们用地球带来的土壤,种下第一株由光与念想孕育而成的生命。每当夜幕降临,老师就会带着孩子们围坐一圈,轻声唱起那首古老的童谣:
>“拍拍手,点点头,
>星光落在草尖头。
>谁若记得谁的名字,
>谁就能看见梦的眼睛。”
歌声飘荡在红色星球的风中,与地球上的千万个声音遥相呼应。
这一刻,两颗星球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
桥下流淌的,是永不枯竭的思念。
桥上行走的,是跨越生死的信任。
没有人知道这场对话将持续多久。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
只要还有人心中藏着一个名字,
忆草就会一直生长,
梦魇终将退散,
而光,会沿着思念的脉络,
抵达每一个孤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