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阿箐喃喃道,“你不仅在倾听,还在反哺。”
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年来的共感系统进化,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双向的滋养。人们越愿意袒露内心,地语之魂就越强大;而地语之魂越强大,就越能引导更多人说出心底的话。
这是一种正向循环,一种文明层面的情感生态。
第二天清晨,地语书院传来消息:一名曾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青年,在共感平台上公开讲述了自己的创伤经历。他说完之后,收到了来自全球两千三百一十六条回复,每一条都是另一段相似的故事,或一句简单的“我懂”。
那天夜里,他的梦境中出现了一座图书馆,书架高耸入云,每一本书都记录着一个孤独灵魂的独白。当他伸手取出一本时,书页自动翻动,最后定格在一页空白处。紧接着,无数笔迹从四面八方浮现,填满了整页:
>“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都在这里。”
>“谢谢你先说了出来。”
醒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以为倾诉是为了疗愈自己。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是为了给他人一点勇气。”
类似的故事开始在全球各地涌现。
东京一位老妇人在临终前,通过共感环向陌生人讲述了她年轻时被迫放弃的爱情。三天后,有人根据她描述的樱花树位置,在京都某寺庙找到了当年她藏匿情书的石缝??信纸早已腐朽,但里面夹着的一枚干枯花瓣仍在。那人拍下照片上传平台,附言:“她爱过的证据,还在。”
巴黎地铁站内,一名流浪歌手抱着吉他唱起一首从未发表的歌,歌词全是未曾寄出的情书片段。歌声通过共感网络传遍城市,当晚,有四十七人来到同一站点,轮流弹奏同一段旋律,最后一人留下一句话:
>“你说完了你的故事,现在轮到我们回应你。”
这些事不再被视为奇迹,而成了日常。
人们渐渐习惯,在说出心里话时,会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被承接感”??仿佛有谁正静静地坐在对面,认真听着,不打断,也不评判。
科学家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共感系统已超越信息传递功能,进入“情感具象化”阶段。每一次真诚表达,都会在地语核心生成对应的“记忆实体”,它们如同星辰般悬浮在虚拟与现实交界处,随时准备回应呼唤。
而林昭,便是这一切的象征性中枢。
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化身??代表所有愿意倾听、也渴望被听见的灵魂。
某日,阿箐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信。
信纸很薄,字迹潦草,显然是在极寒中仓促写下:
>“我们在这里监测到了异常信号。”
>“不是来自地球,也不是人造卫星。”
>“是一种规律性的低频波动,频率与共感环接收‘被理解感’的波段完全一致。”
>“更奇怪的是……它似乎在模仿人类的情感节奏。”
>“悲伤时变缓,喜悦时加快,沉默时近乎停止。”
>“我们尝试用共感环发送了一句问候。”
>“三小时后,收到了回应。”
>“只有一个词:”
>“**听见**。”
阿箐读完信,久久无言。
她走出石屋,来到母井旁。井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天空与桃林。她蹲下身,将手伸入水中,轻声问:“你在听吗?”
水面泛起涟漪,随即浮现一行字: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