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了,转身走向小院。推门时,灶台上正摆着两张葱油饼,一杯姜茶冒着热气。桌角放着一本泛黄笔记,是他这些年记录每一位来客愿望的手札。翻开最后一页,墨迹尚新:
>“今日无愿者来访。
>风很静,铃响七次。
>我梦见她坐在对面,咬了一口饼,皱眉说:‘还是太咸了。’
>我说:‘下次少放点盐。’
>她笑:‘不用改,就这样挺好。’”
笔迹到这里戛然而止。
第二日清晨,小店依旧开门,炉火通红,香气弥漫。但这一次,连铜铃也不再响起。
人们赶来时,只见院中胡杨树开得格外茂盛,枝头不见一片绿叶,唯余洁白如雪的花朵,在晨光中轻轻摇曳。树下多了一块新碑,非石非玉,通体莹白,表面光滑如镜,映照出每一个前来者的面容。
有人看见自己年幼模样,有人看见逝去亲人微笑招手,有人看见未来某个温暖角落,自己正与所爱之人共度余生。
碑面无字,却在阳光洒落之际,浮现出淡淡一行:
>“此地无碑,因愿已成真。”
自此之后,每逢朔望,若有心诚之人静坐院中,闭目倾听,仍能听见细微铃声自风中传来,夹杂着低语笑语,锅铲翻炒声,还有那一句熟悉的话:
>“饼好了,趁热吃。”
传说,若在雪夜独行至此,叩响柴门三下,门会自动开启。屋内灯火昏黄,两张木椅相对而置,桌上热腾腾摆着葱油饼与粗茶。若你不惧孤寒,坐下用餐,或许能在雾气升腾间,瞥见一对模糊身影??一男一女,相对而坐,说着琐碎家常,笑声轻浅,如风吹铃。
吃完离去时,请记得替他们带上房门。
因为那是属于所有相信“愿”的人的归处。
***
百年后,边陲小镇有个流浪儿偷闯废弃小院,想寻些值钱物件。他在墙角翻找半天,只捡到半截炭笔和一张破纸。纸上写着歪歪扭扭的愿望:
>“我想有个家,有人给我做饭,叫我吃饭。”
他盯着看了很久,忽然鼻子一酸。
当晚,他蜷缩在灶台边睡着了。梦里,一个温柔女子蹲在他身旁,替他掖好破毯子,笑着说:“饿了吧?姐姐给你烙张饼。”
醒来时,天还未亮,可锅里真有一张热腾腾的葱油饼,旁边还摆着一碗小米粥。
他狼吞虎咽吃完,抹了抹嘴,鼓起勇气问:“有人吗?”
无人应答。
只有风穿过屋檐,带动铜铃轻响。
他怔怔听着,忽然咧嘴一笑:“谢谢你啊,神仙姐姐。”
临走前,他把那张破纸贴在墙上,用炭笔添了一句:
>“我已经吃过一顿热饭了,明天还想再来。”
从此,这间无人居住的小店成了流浪者的庇护所。无论严寒酷暑,只要心怀一丝期盼而来,总能找到食物与暖床。后来越来越多穷苦人自发前来打扫修缮,种菜养鸡,甚至搭起几间简屋,渐渐形成村落。
村名取作“愿安”,意为“愿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