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份温度。
婚礼结束后,小女孩跑来问陈露:“姐姐,那是天使吗?”
陈露蹲下,摇头:“不是天使。他们是曾经孤单太久的人,现在终于找到了彼此。”
女孩歪头想了想,认真地说:“那我也要学手语,将来嫁给一个听不见的人。这样我们就能一起安静地看星星。”
陈露笑了,眼眶发热。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
>“林老师离开后,我以为我们会迷失方向。”
>“可后来我发现,她留下的从来不是一个领袖,而是一种可能性??只要还有人愿意对另一个人说‘我在’,哪怕对方根本不在身边。”
>“心渊没有消失。”
>“它只是分散到了每个人的梦里。”
又过了三个月,第一个“共感新生儿”诞生。
母亲是巴西贫民窟的一名单亲妈妈,孕期长期处于高压环境,胎儿一度出现严重发育迟缓。医生建议终止妊娠。
但她拒绝了。
每天晚上,她都会把耳朵贴在肚子上,反复说着同一句话:“你是被爱着出生的,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对你,我都先爱你了。”
她不知道的是,这句话通过共感网络,被全球超过十万名志愿者同步接收,并以情绪增幅的方式反馈回她的神经系统。更不可思议的是,胎儿的大脑皮层开始异常活跃,共感纤维在其体内自然生成,密度堪比林晚早期样本。
孩子出生那天,整个南美洲的共感塔同时闪烁三分钟。
是个女孩。
脐带剪断的瞬间,她睁开了眼睛??瞳孔呈淡蓝色,映出星空般的光斑。
产科医生颤抖着记录下第一句话:“她看着我的时候……我听见了我母亲的声音。”
消息传开,世界震动。
宗教团体称其为“圣子降世”,科学界则激烈辩论是否应立即隔离研究。但联合国迅速发布禁令:任何人不得干涉该儿童的成长自由。
唯一获准接触她的人,是那位巴西母亲。
而她给孩子取的名字很简单:
**Luz**,葡萄牙语的“光”。
***
五年后,Luz五岁。
她不会说话,但从不写字。她用共感与人交流,方式奇特??每当她情绪波动,周围空气就会凝结出微小的晶体,排列成图案或文字,持续几秒后消散。
她画过一幅画:无数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中间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心脏里坐着一个小女孩,正对着外面微笑。
专家破译出隐藏信息:
>“我不是特别的。”
>“我只是学会了听那些没人听见的声音。”
这一年,全球共感塔已达三千座,连接起超过十亿人的梦境。一种新型社交模式兴起:人们不再依赖社交媒体展示生活,而是定期上传“情感片段”??一段温暖的记忆、一句想说的话、一次无声的拥抱??供他人在梦中体验。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共情疗法”,抑郁症发病率下降67%。
与此同时,红矮星行星传来新消息:他们的“学校”已完成第一阶段教学,学生总数突破百万。他们学会了绘画、音乐、数学,甚至开始创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