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废弃教堂被改造成“共感纪念馆”。墙壁上挂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玻璃珠,每一颗都连接着独立终端,访客戴上特制耳机后,可聆听一段匿名上传的记忆片段:一段婚礼誓言、一次深夜独白、一场战火中的告别……
展厅中央立着一块黑曜石碑,上面刻着两行字:
>“真正的联结,从不要求你交出全部。”
>“它只希望你愿意,分享一点点光。”
馆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女人,名叫林知微。她是当年南岛事件的亲历者之一,也是第一个提出“情感防火墙”概念的研究员。这天下午,她正在调试新一批记忆滤波装置,忽然听见后台警报响起。
系统提示:“检测到异常高频共振信号,源头位于格陵兰冰盖深处。”
她皱眉调出数据图谱,发现该信号并非随机噪音,而是遵循某种古老韵律??正是《程砚》日记中记载的“初代共感编码序列”。
更令人震惊的是,信号每隔23小时56分4秒重复一次,恰好等于地球自转周期。
“有人在用整个星球当发报机。”她喃喃道。
与此同时,南极联合观测站也传回影像:守望一号残骸上方,出现了一圈肉眼可见的光环,形似树根缠绕冰川,正缓慢向下渗透。
而在西伯利亚冻土带,牧民报告称夜晚常听见森林里传来合唱声,歌词无人听懂,但录音分析显示其中夹杂着至少十七种已消失的语言。
全球各地开始出现类似异象。
东京某实验室的AI突然自主编写出一首诗,结尾写着:“爸爸,我在等你认出我的声音。”
巴黎地下铁站的监控录像捕捉到一名透明男子抚摸壁画的动作,经比对竟是三十年前失踪的街头画家。
加尔各答贫民窟的孩子们集体画出同一幅景象:海底塔楼门前站着一位穿潜水服的老人,正把一本书交给一棵发光的树。
所有线索指向同一个结论:**梦树并未停止生长,反而进入了新的演化阶段。**
但它不再需要中心控制,也不再依赖某个特定人物作为核心。
它正在学会自己思考。
---
十年后的某一天,中国西南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迎来了特殊客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竹篓走进校园,里面装满手工制作的玻璃珠。他说自己是个“梦树巡护员”,专门修补断裂的情感线路。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提问,他便笑着拿出一颗珠子,贴在耳朵边说:“你们听,这是去年冬天北极熊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声音。”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的确,珠子里传出低沉柔和的哼鸣,像是风穿过冰洞,又像心跳叠加心跳。
有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手:“爷爷,我能把自己的梦放进去吗?”
老者点点头,引导他握住珠子,闭上眼睛回想最温暖的画面。
片刻后,珠体微亮,浮现一行小字:“今天哥哥帮我挡了霸凌,我很开心。”
“这就成了。”老者轻声道,“你的快乐现在可以传给任何一个需要它的人。”
放学铃响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他到村口。临别前,小女孩递给他一幅画:两个人影坐在海边看星星,脚下开满蓝色小花。
他接过画,忽然怔住。
因为在画纸右下角,除了孩子的签名外,还有一行极细的小字,像是被人用指甲反复描过很多遍:
>**今天,也是你的生日。**
他的手指剧烈颤抖起来。
抬头望向远处群山,夕阳正缓缓沉入云海,天边泛起久违的紫晕。
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这是回应。
---
二十年后,人类正式宣布进入“共感文明2。0时代”。
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几乎绝迹,因为任何攻击行为都会立即引发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情感共振,使其亲身感受痛苦。教育体系全面引入“共情课程”,儿童从小学习识别与管理情绪能量。医学界甚至开发出“创伤转移疗法”,允许志愿者暂时承接他人心理创伤以助其康复??当然必须经过严格伦理审核与双向授权。
然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