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虽然在吕宋、缅甸都有实战经验,在国内也多次参加平叛之战,但此次毕竟不同以往,乃是在距离大明千里之外和倭国交战。
“倭寇战力你们应该听说过,此前兵部的韬略就是用火器狠狠打击他们,击溃他们,而不是和他们陷入缠斗,妥善利用那两千狼兵,近战时也只有他们敢打敢拼。。。。。。”
随着明军陆续登船,一支支海船离港向远海行去,俞大猷一直站在码头上目送战船远行。
这是第一次明知官军出征而不能跟随,自他入伍后从未有过。
此次兵部并没有派他出征,主要原因也是俞大猷的身体难以支持这次的远征行动。
而他只能站在码头上,目送船队远行,从帆影重重到完全消失不见,俞大猷都静静伫立在那里。
或许,他心里也知道,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能做的就是大明南军的吉祥物,鼓舞南军作战士气。
至少,不管遭遇任何艰难险阻,他们都知道南军还有他这个主心骨。
而在京城,太极殿里,盛大的出征仪式正在进行。
王锡爵,是今日大殿内的焦点。
作为老乡,魏广德在召回这位嘉靖四十一年榜眼后,暂时并没有给他安排职务。
直接入阁,太过惊世骇俗,他当初因为阻止张居正夺情而被迫致仕时也不过一部侍郎。
就算召回朝廷,也跨不过这一步。
不过魏广德选择给他另一个机会,东征经略。
戚继光是此次东征大军的总兵官,对军队有绝对的指挥权,但是文官也需要有人出任事实上的,明军最高指挥。
魏广德事先和王锡爵聊过,要不要参与此次东征。
在魏广德看来,有戚继光带兵征伐倭国,这功劳就是白捡的一样,他只需要满足南北两军后勤保障的工作,打仗的事儿交给戚继光、刘?、陈?他们去就好了。
即便王锡爵从未带过兵,打过仗,这功劳也不会小,只要他不擅自干涉戚继光的命令。
凭借东征大功,再有本身三甲榜眼的加持,还有当初力阻张居正夺情的事例,功成之后魏广德是可以保他入阁的。
要知道,此时他的同年申时行已经入阁多年,而余有丁也时刻在寻找入阁的机会。
魏广德就这么把天大的功劳送到他头上,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保他入阁。
王锡爵没有拒绝,虽然之前夺情时拒接魏广德,没有选择置身事外,但不代表他没有智慧。
只不过,有些事儿他觉得该做,有些事儿却不该做。
上次的事儿,他觉得不该听魏广德的,应该坚持本心,所以做了。
而这次,魏广德送上门的功劳,他自然也不会浪费。
于是今日已时,太极殿上,王锡爵就从万历皇帝手上接过节钺,成为此次明军东征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而天子遣将出征当然不是一次朝会那么简单,昨日万历皇帝就已经斋戒一日,穿戴通天冠、绛纱袍至太庙祭祀,并将军牙六纛放置于太庙北侧。
至今日,方才授予王锡爵,让他带着前往天津,坐船东渡。
没有什么平台召对,此时对于万历皇帝来说,一切都不合适。
魏广德携张四维等朝中重臣送王锡爵出宫,午门外亲兵已经集结,随后跟随主将出征。
这次的出征仪式可能是大明开国以来对外作战最简单的一次,按照明初大军在南京集结出征,都是一次性集结数万大军随总兵官出发。
即便是英宗北伐,京营也有好几万兵马随行。
而这次,王锡爵从京城带走的只有八百护卫,是从京营中挑选的精锐随行,保护经略大人。
此次对倭作战,京营一共就调动了一千八百人,另外一千人则是属于火器营的兵马,被编入北军,早就已经调往登州,随大军出海。
这也是近三十年来,京营第一次出征。
京营这台战争机器,实在是被遗忘太久了,不过是因为每三年一次的大阅,才勉强让他重新焕发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