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十几分钟的铺垫,
男女主角终于取得了联系,
虽然这个镜头很多人都早已有了猜测,
但如此迅速的直接出现在观众眼前,还是让人发出惊呼。
这样一来,后续不会乏味吗?后面怎么演?好。。。
周舟把剧本轻轻合上,指尖在封面上停留片刻。阳光斜照进来,在“节点”两个字上缓缓移动,像是一道无声的注解。他起身走到窗边,看见楼下小院里几个孩子正围坐在石桌旁,捧着书本大声朗读。
“……那一夜,风雨如磐,信号微弱得几乎断绝。但她没有放弃,因为她知道,哪怕只有一秒的连接,也是祖国与大地之间不曾断裂的呼吸。”
是《萤火照夜行》的第三节。周舟靠在窗框上,听着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忽然觉得胸口发烫。那不是激情,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确认??有些东西真的传下去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杨蜜发来的消息:“黎苗苗刚才给我打电话,说她在监测站的第一晚,听见系统播报黄阿妹那句话时,哭了。”
周舟回了个“嗯”,又补了一句:“她会成为好兵的。”
他知道这个“兵”不只是军装意义上的。在这个时代,守护早已不再局限于枪炮和哨岗。它藏在每一行代码里,每一段加密通信中,每一次面对诱惑仍选择说实话的瞬间。
傍晚,他接到纪念馆施工队负责人老李的电话:“周导,最后一块墙体今天封顶了。您说要用原始材料复原当年工棚的样子,我们找到了一批老松木,是从附近拆掉的老仓库里抢救出来的。钉子都是手工锻打的,一根都没用现代螺丝。”
“好。”周舟低声说,“就该这样。他们当年流的汗、吃的苦,不能被光鲜亮丽的展厅抹去。”
挂了电话,他翻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页页看过去。那是他这半年来走访老兵、查阅档案、整理口述史的记录。密密麻麻的字迹中夹着照片、车票、甚至一片干枯的树叶??来自赵大发坟前那棵老槐树。
他停在一页写着“沉默的成本”四个字的地方。
下面记着一段话:
>1979年6月3日,上级收到一份电报,称D-790528号录音已损毁,无法恢复。真实情况是:技术组明知还能抢救,但为防止情绪波动影响后续任务,决定暂时封锁消息。直到三年后,才有人偷偷将备份磁带交给家属。
>
>那位技术人员临终前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罪过,不是没修好机器,而是替国家瞒住了一个人最后的声音。”
周舟闭上眼。他知道,历史从来不只是胜利者的叙述,更是无数被压低的哭声、被剪辑的记忆、被“大局”牺牲的个体尊严堆砌而成。
可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有人站出来,把那些声音重新放回时间的轨道。
第二天清晨,他驱车前往云南。此行目的地是“赤瞳-X”主控中心,一个深埋于山体内部的现代化设施。比起当年潮湿阴冷的岩洞,这里恒温恒湿、智能调控,宛如科幻电影中的指挥中枢。
接待他的是项目总工程师林铮,三十出头,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干脆利落。他是“萤火班”第二届毕业生,也是第一个主动申请调入边境系统的博士。
“周老师,您来得正好。”林铮带他走进核心机房,“我们刚完成一次全网压力测试。‘赤瞳-X’现在能同时处理十万级终端接入,延迟低于0。3秒。更重要的是??它学会了‘记忆’。”
“记忆?”
“对。”林铮调出一段数据流,“我们给系统植入了一套情感模拟模块,不是让它产生感情,而是理解人类的情感逻辑。比如,当检测到某区域连续三天无人巡检,它会自动推送提醒,并附上一句语音:‘别忘了,还有人在等你们的消息。’”
周舟怔住。
“这句话……是谁写的?”
“黄阿妹日记里的原话。”林铮轻声说,“我们把它编进了AI的应答库。每次系统发出预警,都会随机选用一句先辈留下的语录。有人觉得太感性,但我们坚持加了进去。”
周舟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文字,一行行掠过:
>“饿的时候,就想一想家里灶台上的饭香。”